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7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二)实证调查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 第17-21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 第18-21页 |
(一)对学生个人的意义 | 第18-19页 |
(二)对学校的意义 | 第19-20页 |
(三)对家庭的意义 | 第20页 |
(四)对社会的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状 | 第21-28页 |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现有优点 | 第21-22页 |
(一)教师更加注重本课程教学 | 第21页 |
(二)学科间渗透德育 | 第21-22页 |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低效的表现 | 第22-25页 |
(一)和谐课堂氛围的短缺 | 第22-24页 |
(二)现有教学资源挖掘不充分 | 第24页 |
(三)学生没有充分的专注力 | 第24-25页 |
三、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低效的影响 | 第25-28页 |
(一)对学生个人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对家庭的影响 | 第26页 |
(三)对学校的影响 | 第26-27页 |
(四)对社会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制约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 第28-41页 |
一、环境因素 | 第28-30页 |
(一)同辈群体不良行为的影响 | 第28-29页 |
(二)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二、家庭因素 | 第30-32页 |
(一)家长重绩轻德 | 第30-31页 |
(二)隔代教育的理念落后 | 第31-32页 |
三、学校因素 | 第32-34页 |
(一)缺乏完善的学科监管体系 | 第32-33页 |
(二)欠缺多渠道的评价方式 | 第33页 |
(三)缺失完善的硬件、软件设施 | 第33-34页 |
四、学科教师因素 | 第34-38页 |
(一)学科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 第34-37页 |
(二)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偏低 | 第37-38页 |
五、学生因素 | 第38-41页 |
(一)学生学习意识不到位 | 第38-39页 |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 第39-40页 |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 第40页 |
(四)学生认知能力水平不等 | 第40页 |
(五)个人能力观存在偏差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 第41-56页 |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 第41-43页 |
(一)营建优越的社会情景 | 第41-42页 |
(二)创设优异的学习氛围 | 第42页 |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 第42-43页 |
二、优化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 | 第43-44页 |
三、搭建优质的师生互动平台 | 第44-47页 |
(一)转变观念 | 第44页 |
(二)完善学科监管体系 | 第44-46页 |
(三)加强业务培训,促进专业成长 | 第46页 |
(四)努力改善教育教学硬件、软件设施 | 第46页 |
(五)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学团队的合力作用 | 第46-47页 |
四、促进学科教师专业成长 | 第47-55页 |
(一)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 第47-48页 |
(二)采取合适的教学活动方式 | 第48-49页 |
(三)认真做好教学反馈 | 第49-50页 |
(四)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 | 第50-52页 |
(五)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第52-53页 |
(六)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 第53-55页 |
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科性质 | 第55-56页 |
(一)端正学习态度 | 第55页 |
(二)自律与他律结合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