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 选题来源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对注释内容的研究 | 第9-10页 |
(二) 对注释原则的研究 | 第10页 |
(三) 对注释术语的研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五 研究价值 | 第13-16页 |
第一章 语文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概述 | 第16-24页 |
一 文言文注释与训诂 | 第16-17页 |
(一) 课文注释的前身——训诂 | 第16页 |
(二) 训诂的内容、方法和术语 | 第16-17页 |
二 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原则与作用 | 第17-19页 |
(一) 高中文言文注释的原则 | 第17-19页 |
(二) 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作用 | 第19页 |
三 语文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内容与编纂体例 | 第19-24页 |
(一) 注释课文的出处 | 第19-20页 |
(二) 注释文中疑难字词 | 第20-21页 |
(三) 注释通假字和古今字、异体字 | 第21-22页 |
(四) 注释词类活用 | 第22页 |
(五) 注释句子 | 第22页 |
(六) 注释历史背景、文章典故 | 第22-23页 |
(七) 注释古代典章制度、风俗习惯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语文版高中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 | 第24-39页 |
一 注释内容不当 | 第24-33页 |
(一) 词义注释错误 | 第24-29页 |
(二) 语法注释错误 | 第29-30页 |
(三) 文化常识注释错误 | 第30-32页 |
(四) 修辞注释错误 | 第32-33页 |
二 注释不严谨 | 第33-39页 |
(一) 当注未注 | 第33-36页 |
(二) 注释含混不明确 | 第36-37页 |
(三) 前不注后注 | 第37-38页 |
(四)“通”和“同”注释术语的不规范使用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39-45页 |
一 教材使用者解决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问题的策略 | 第39-42页 |
(一) 教师应该辩证地对待文言文注释 | 第39-41页 |
(二) 学生在使用文言文注释时要有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 第41-42页 |
二 教材编写者解决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问题的策略 | 第42-43页 |
(一) 确立统一的注释标准 | 第42页 |
(二) 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 第42页 |
(三) 积极向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 第42-43页 |
(四) 注释应当具有开放性 | 第43页 |
(五) 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 | 第43页 |
(六) 鼓励社会各界对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反馈 | 第43页 |
三 运用网络技术建立教师、学生和编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