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勘测、设计与计算论文--桥涵设计论文

高阻尼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28页
    1.1 背景第10-12页
    1.2 减、隔震技术研究概况第12-23页
        1.2.1 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现状第12-19页
        1.2.2 减、隔震技术应用概况第19-20页
        1.2.3 减、隔震技术在国内外桥梁中的应用实例第20-21页
        1.2.4 减、隔震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第21-23页
    1.3 结构等效阻尼比计算方法的研究概况第23-24页
    1.4 高阻尼反应谱的研究概况第24-25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25-27页
        1.5.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页
        1.5.2 章节安排第25-27页
    1.6 技术路线第27-28页
2 减、隔震桥梁及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第28-37页
    2.1 概述第28页
    2.2 减、隔震桥梁的适用条件及功能目标第28-29页
    2.3 常用的减、隔震装置第29-34页
        2.3.1 液体粘滞阻尼器第30-32页
        2.3.2 铅芯橡胶支座第32-33页
        2.3.3 摩擦摆式隔震支座第33-34页
    2.4 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第34-36页
        2.4.1 各国规范建议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第34-35页
        2.4.2 反应谱分析方法第35页
        2.4.3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3 高阻尼反应谱及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第37-55页
    3.1 概述第37页
    3.2 反应谱的概念第37页
    3.3 高阻尼应谱的计算第37-44页
        3.3.1 甘肃地区强震记录的统计第37-40页
        3.3.2 标准化处理原则第40-44页
    3.4 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第44-54页
        3.4.1 基于振动试验的计算方法第44-46页
        3.4.2 基于运动方程的计算方法第46-48页
        3.4.3 基于能量的计算方法第48-52页
        3.4.4 基于减震系数的计算方法第52-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4 减、隔震桥梁计算模型与动力特性第55-61页
    4.1 概述第55页
    4.2 减、隔震桥梁有限元计算模型第55-57页
    4.3 全桥动力特性对比分析第57-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5 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第61-74页
    5.1 概述第61页
    5.2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第61-66页
    5.3 结构等效阻尼比的计算第66-68页
        5.2.1 动力响应减震系数法第66-67页
        5.2.2 我国规范建议的计算方法第67-68页
    5.4 高阻尼反应谱分析第68-69页
    5.5 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第69-73页
        5.5.1 结果对比第69-70页
        5.5.2 误差评估第70-73页
    5.6 小结第73-7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6.1 结论第74-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 文献第77-8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彭大高速潘城试验段施工进度风险研究
下一篇:基于能量输入特性的大跨度桥梁颤振机理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