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8-9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9-10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2.1.1 建构主义 | 第10页 |
2.1.2 前概念 | 第10页 |
2.1.3 物理概念 | 第10-11页 |
2.1.4 物理概念教学 | 第11页 |
2.2 国内、外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 | 第11-16页 |
2.2.1 国外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 | 第11-13页 |
2.2.2 国内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 | 第13-15页 |
2.2.3 物理概念教学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3章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3.2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第17页 |
3.3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7-18页 |
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8-20页 |
第4章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20-36页 |
4.1 问卷的编制 | 第20-25页 |
4.1.1 问卷的初步编制 | 第20页 |
4.1.2 初测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与修订 | 第20-22页 |
4.1.3 问卷的形成及重测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第22-25页 |
4.2 物理概念调查问卷频率统计及分析 | 第25-36页 |
第5章 物理概念教学的实验研究 | 第36-72页 |
5.1 实验研究设计 | 第36-37页 |
5.2 实验研究案例1——《电场强度》概念教学 | 第37-48页 |
5.2.1 《电场强度》前概念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5.2.2 对照班、实验班《电场强度》概念教学的比较与分析 | 第38-47页 |
5.2.3 《电场强度》概念教学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7-48页 |
5.3 实验研究案例2——《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 | 第48-59页 |
5.3.1 《磁感应强度》前概念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5.3.2 对照班、实验班《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的比较与分析 | 第49-57页 |
5.3.3 《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后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5.4 实验研究案例3——《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概念教学 | 第59-70页 |
5.4.1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前概念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5.4.2 对照班、实验班《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概念教学的比较与分析 | 第60-68页 |
5.4.3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概念教学后测结果与分析 | 第68-70页 |
5.5 对照班、实验班学生测试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 第70-72页 |
5.5.1 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实验研究前测试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 第70-71页 |
5.5.2 对照班、实验班学生实验研究后测试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分析 | 第72-76页 |
6.1 研究的结论 | 第72-74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1 物理概念教学调查问卷 | 第78-80页 |
附录2 《电场强度》前概念测试 | 第80-81页 |
附录3 《电场强度》概念教学后测试 | 第81-82页 |
附录4 《磁感应强度》前概念测试 | 第82-83页 |
附录5 《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后测试 | 第83-84页 |
附录6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前概念测试 | 第84-85页 |
附录7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概念教学后测试 | 第85-86页 |
附录8 对照班、实验班实验研究前、后学生的测试成绩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