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1 师生关系的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1.1 师生关系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 师生关系的类型 | 第13页 |
1.3 我国师生关系的现状 | 第13-14页 |
2 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1 学业自我效能感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2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3 学习动机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3.1 学习动机的概念 | 第15页 |
3.2 学习动机的分类 | 第15-16页 |
4 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6-20页 |
4.1 师生关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4.2 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7页 |
4.3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第二部分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20-24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1.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2.1 理论价值 | 第21页 |
2.2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3 总体研究设计 | 第22-24页 |
3.1 核心变量界定 | 第22页 |
3.2 研究目的 | 第22-24页 |
第三部分 师生关系对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的影响 | 第24-3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3.3 施测方法 | 第26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36页 |
4.1 初中生师生关系的总体状况描述 | 第26-27页 |
4.2 初中生师生关系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27-29页 |
4.3 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4.4 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的回归分析 | 第31-36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36-40页 |
1 初中生师生关系的总体情况 | 第36页 |
2 师生关系的差异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2.1 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 | 第36页 |
2.2 师生关系在是否是班干部上的差异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2.3 师生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情况分析 | 第37页 |
3 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以及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分析 | 第37-39页 |
3.1 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相关研究分析 | 第37-38页 |
3.2 师生关系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分析 | 第38页 |
3.3 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研究分析 | 第38-39页 |
4 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的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五部分 结论及建议 | 第40-46页 |
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0-41页 |
1.1 师生关系的总体情况 | 第40页 |
1.2 师生关系的差异方面 | 第40页 |
1.3 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三者的关系方面 | 第40页 |
1.4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 第40-41页 |
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1页 |
3 教育建议 | 第41-46页 |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 第41-42页 |
3.2 加强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 第42-43页 |
3.3 尊重和理解学生,尽量避免冲突的发生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