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问题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生态化教学的历史与现状 | 第10-18页 |
0.2.1 国外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0.2.2 国内教育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第三节 化学生态化教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0.3.1 化学生态化教学研究的思路 | 第18页 |
0.3.2 化学生态化教学研究的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31页 |
第一节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的内涵 | 第19-21页 |
1.1.1 生态与教育生态学 | 第19页 |
1.1.2 教学与生态化教学 | 第19-20页 |
1.1.3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 | 第20-21页 |
第二节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系统的结构要素 | 第21-23页 |
1.2.1 化学课堂生态主体 | 第21页 |
1.2.2 化学课堂生态环境 | 第21-22页 |
1.2.3 化学课堂教学信息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系统的特征 | 第23-25页 |
1.3.1 整体性 | 第23页 |
1.3.2 动态平衡性 | 第23-24页 |
1.3.3 多样性 | 第24页 |
1.3.4 自组织性 | 第24-25页 |
第四节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 第25-31页 |
1.4.1 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 | 第25-26页 |
1.4.2 人本主义心理学 | 第26-27页 |
1.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7页 |
1.4.4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7-28页 |
1.4.5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 | 第28-31页 |
第二章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失衡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第一节 高中化学课堂内部“失衡”现状分析 | 第31-38页 |
2.1.1 无视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学生发展 | 第31-34页 |
2.1.2 无视生态位原则,课堂生态失衡 | 第34-35页 |
2.1.3 无视耐度与最适度原则,误解有效教学 | 第35-36页 |
2.1.4 无视多样性原则,制约生态主体个性发展 | 第36-38页 |
第二节 高中化学课堂外部“失衡”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的构建策略 | 第39-53页 |
第一节 优化教学环境、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 第39-43页 |
3.1.1 美化教学环境,建设生态学习氛围 | 第39页 |
3.1.2 开放式的教室格局,促进信息、能量和谐流动 | 第39-40页 |
3.1.3 正确定位师生角色,促进生态型师生关系发展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开发教学材料、开放学习资源 | 第43-46页 |
3.2.1 充分开发课外学习资源 | 第43-44页 |
3.2.2 重视化学实验,培育学学生态观 | 第44-45页 |
3.2.3 开发利用教科书资源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实施交互、动态的教学过程 | 第46-49页 |
3.3.1 创设生态化的教学情境 | 第46-47页 |
3.3.2 实施生态化的教学方式 | 第47-48页 |
3.3.3 把握生态化的教学节奏 | 第48-49页 |
3.3.4 实施生态化的课堂管理 | 第49页 |
第四节 建立多元、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49-53页 |
3.4.1 多元的评价主体 | 第50页 |
3.4.2 丰富的评价内容 | 第50页 |
3.4.3 多样的评价方式 | 第50-53页 |
第四章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回顾与评价 | 第53-63页 |
第一节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的实践 | 第53-58页 |
第二节 高中化学生态化教学的实施评价 | 第58-63页 |
4.2.1 评价的调查方法 | 第58页 |
4.2.2 访谈实录摘要 | 第58-60页 |
4.2.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 | 第63-65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63页 |
第二节 思考 | 第63-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