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桩承台基础桥墩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2 桩基抗震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水平荷载作用下桩的计算理论 | 第18-43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桩基础的计算图式及荷载传递 | 第18-19页 |
2.3 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桩的工作性状和计算 | 第19-35页 |
2.3.1 水平荷载作用下弹性桩的内力和变位计算 | 第20-30页 |
2.3.2 水平荷载作用下刚性桩的计算 | 第30-35页 |
2.4 群桩基础的内力和变位计算 | 第35-42页 |
2.4.1 平面分析法 | 第35-40页 |
2.4.2 群桩效率法 | 第40页 |
2.4.3 P-Y 曲线折减法 | 第40-41页 |
2.4.4 弹性理论法 | 第41页 |
2.4.5 地基系数折减法 | 第41-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3 高桩承台基础模型试验概况 | 第43-55页 |
3.1 概述 | 第43页 |
3.2 模型试验设计 | 第43-47页 |
3.2.1 模型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43页 |
3.2.2 工程背景 | 第43-44页 |
3.2.3 模型桥墩的尺寸、材料 | 第44-47页 |
3.3 模型制作 | 第47-49页 |
3.4 试验概况与加载控制 | 第49-52页 |
3.5 试验误差 | 第52-54页 |
3.6 小结 | 第54-55页 |
4 高桩承台基础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78页 |
4.1 概述 | 第55页 |
4.2 试验加载 | 第55页 |
4.3 试验过程及现象 | 第55-60页 |
4.4 试验模型相关曲线 | 第60-66页 |
4.4.1 滞回曲线 | 第60-65页 |
4.4.2 骨架曲线 | 第65-66页 |
4.5 应变分析 | 第66-76页 |
4.5.1 桩身应变曲线 | 第67-70页 |
4.5.2 水平荷载-应变曲线 | 第70-71页 |
4.5.3 桩身应力曲线 | 第71-76页 |
4.6 小结 | 第76-78页 |
5 高桩承台的 Pushover 分析 | 第78-93页 |
5.1 概述 | 第78页 |
5.2 Pushover 方法的分析原理 | 第78-80页 |
5.2.1 基本假定 | 第78-79页 |
5.2.2 基本原理 | 第79页 |
5.2.3 侧向荷载的分布模式 | 第79页 |
5.2.4 控制点 | 第79-80页 |
5.3 试验模型的有限元模型 | 第80-86页 |
5.3.1 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80-81页 |
5.3.2 钢筋混凝土截面的弯矩-曲率分析 | 第81-82页 |
5.3.3 塑性铰机制及力学模型 | 第82页 |
5.3.4 地基土弹簧的取值 | 第82-85页 |
5.3.5 群桩基础非线性静力计算模型 | 第85-86页 |
5.4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86-92页 |
5.4.1 模型桩 Pushover 分析模型 | 第86页 |
5.4.2 墩顶水平力-位移曲线 | 第86页 |
5.4.3 推倒分析过程中桩身内力变化 | 第86-87页 |
5.4.4 桩身应力计算 | 第87-92页 |
5.5 小结 | 第92-9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