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 新课程理念关照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性研究的意义 | 第10-18页 |
(一) 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涵义 | 第10-12页 |
1. 课堂教学预设的涵义 | 第10-11页 |
2. 课堂教学生成的涵义 | 第11-12页 |
(二) 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性研究的意义 | 第12-15页 |
1.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 第13-14页 |
2.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 | 第14页 |
3.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的保证 | 第14-15页 |
(三) 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要求 | 第15-18页 |
1. 确立适应时代需求的课程目标,形成稳定的实施机制 | 第16页 |
2.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恰当设计教学环节 | 第16-17页 |
3. 把握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 第17-18页 |
二、 新课程理念关照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一)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8-19页 |
1. 强调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 第18页 |
2.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 | 第18-19页 |
(二)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1. 建构主义知识观 | 第19页 |
2. 建构主义学生观 | 第19-20页 |
3.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20页 |
(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1.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 第20页 |
2.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 | 第20-21页 |
(四)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1-22页 |
1. 着眼于学生多方面的智能,因材施教 | 第21页 |
2. 注重智能本位评价,评价多元化 | 第21-22页 |
(五) 后现代主义理论 | 第22-24页 |
1. 实现课程的开放性发展 | 第22-23页 |
2. 倡导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生成 | 第23-24页 |
三、 新课程理念关照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性研究的误区及根源探究 | 第24-29页 |
(一) 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误区分析 | 第24-27页 |
1. 依赖预设,规避生成——仅重预设的后果 | 第24-25页 |
2. 弱化预设,随意生成——轻视预设的结局 | 第25-27页 |
(二) 两大误区产生的根源探究 | 第27-29页 |
1. 传统教学观的持续影响 | 第27-28页 |
2. 对新课程理念缺乏认识 | 第28-29页 |
四、 新课程理念关照下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性研究的有效策略 | 第29-39页 |
(一) 恰当处理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第29-30页 |
1. 预设应是生成的基础和起点,不可废弃 | 第29页 |
2. 生成更是预设的发展与超越,不可忽略 | 第29-30页 |
3. 把握住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不可偏废 | 第30页 |
(二) 课前精心预设,为课堂生成导航 | 第30-33页 |
1. 对教学目标进行多层次预设 | 第30-31页 |
2. 对教材文本进行多元化预设 | 第31页 |
3. 对学生学情进行充分预设 | 第31-32页 |
4. 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预设 | 第32-33页 |
(三) 课中把握生成,让课前预设升华 | 第33-37页 |
1. 在教学目标中生成 | 第33-34页 |
2. 在特定情境中生成 | 第34-35页 |
3. 在学生需求中生成 | 第35-36页 |
4. 在尝试与探索中生成 | 第36-37页 |
(四) 课后及时反思,促使二者相辅相成 | 第37-39页 |
1. 寻找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点 | 第37-38页 |
2. 探寻实际教学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 第38页 |
3. 思考自己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