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1.1 鸭蛋壳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 | 第9-11页 |
1.1.1 鸭蛋壳的物理结构 | 第9-10页 |
1.1.2 鸭蛋壳的化学组成 | 第10-11页 |
1.2 蛋壳国内外资源利用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壳膜分离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蛋壳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3 蛋壳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第13页 |
1.2.4 蛋壳在工业方面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5 蛋壳在轻工业方面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 丙酸钙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 第16-17页 |
1.3.1 丙酸钙应用于食品添加剂方面 | 第16-17页 |
1.3.2 丙酸钙应用于饲料防霉剂方面 | 第17页 |
1.3.3 丙酸钙应用于 Ca~+补钙剂方面 | 第17页 |
1.4 丙酸钙制备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以 CaCO_3或 Ca(OH)_2为原料 | 第17-18页 |
1.4.2 以石灰乳化液为原料 | 第18页 |
1.4.3 以其他原料制取 | 第18页 |
1.4.4 以蛋壳为原料制备丙酸钙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乳酸钙的理化性质 | 第19页 |
1.6 乳酸钙制备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6.1 乳酸钙制备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6.2 蛋壳为原料制备乳酸钙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7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8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8.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8.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试剂仪器及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4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3 丙酸钙分析 | 第25-28页 |
2.3.1 蛋壳转化率计算 | 第25-26页 |
2.3.2 丙酸钙纯度测定 | 第26-28页 |
2.4 乳酸钙分析 | 第28-29页 |
2.4.1 蛋壳转化率计算 | 第28页 |
2.4.2 乳酸钙纯度测定 | 第28-29页 |
2.5 主要药品的配制 | 第29-31页 |
2.5.1 丙酸钙储备液 | 第29页 |
2.5.2 丙酸钙标准液样品 | 第29页 |
2.5.3 磷酸氢二铵(流动相) | 第29页 |
2.5.4 丙酸钙样品 | 第29-30页 |
2.5.5 钙指示剂 | 第30页 |
2.5.6 EDTA 标准溶液 | 第30页 |
2.5.7 乳酸杆菌培养基(MRS 培养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超声波辅助鸭蛋壳制备丙酸钙的工艺研究 | 第31-47页 |
3.1 丙酸钙制备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3.1.1 丙酸钙制备方法 | 第31-32页 |
3.1.2 丙酸钙制备工艺流程 | 第32页 |
3.1.3 单因素试验 | 第32-34页 |
3.1.4 响应面优化设计 | 第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2.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3.2.3 丙酸钙 XRD 表征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鸭蛋壳厌氧发酵制备乳酸钙工艺研究 | 第47-63页 |
4.1 乳酸钙厌氧发酵制备方法 | 第47-51页 |
4.1.1 乳酸钙厌氧发酵制备工艺流程 | 第47-48页 |
4.1.2 乳酸钙厌氧发酵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4.1.3 发酵单因素试验 | 第49-51页 |
4.1.4 正交优化试验设计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4.2.1 乳酸钙生长曲线 | 第51-52页 |
4.2.2 发酵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4.2.3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制备方法经济效益分析 | 第63-66页 |
5.1 丙酸钙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63-64页 |
5.1.1 碳酸钙间接法制备丙酸钙预算 | 第63页 |
5.1.2 蛋壳超声波辅助法制备丙酸钙预算 | 第63-64页 |
5.1.3 经济效益概算 | 第64页 |
5.2 乳酸钙发酵制备经济效益分析 | 第64-65页 |
5.2.1 碳酸钙间接法制备乳酸钙预算 | 第64页 |
5.2.2 厌氧发酵法制备乳酸钙预算 | 第64-65页 |
5.2.3 经济效益概算 | 第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