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写作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 | 第14-21页 |
第一节 诗歌教学的作用 | 第14-16页 |
1、抒发自身情感,陶冶情操 | 第14-15页 |
2、加深对自然社会的认识,获得智慧 | 第15页 |
3、积累语言,增强言语表现力 | 第15-16页 |
4、增强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 第16页 |
5、弘扬传统文化,加深个人素养 | 第16页 |
第二节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选取及编排情况 | 第16-21页 |
1、必修课古诗词的选取与编排情况 | 第16-17页 |
2、选修课中的古诗词的选取与编排情况 | 第17-18页 |
3、考试复习中的古诗词的选取 | 第18-21页 |
第二章 高中阶段的审美教育 | 第21-27页 |
第一节 美育的作用 | 第21-25页 |
1、美育的性质 | 第21-23页 |
2、美育的任务 | 第23-25页 |
第二节 高中学生心理发展及审美活动的特点 | 第25-27页 |
1、心理及审美活动的重点由外部转向内心 | 第25页 |
2、自我意识和角色的摇摆导致心理和审美的不稳定 | 第25页 |
3、学校应试的压力导致审美活动极少 | 第25-26页 |
4、易受社会流行文化和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和审美教育融合中的必要性 | 第27-32页 |
第一节 新课标对审美教育、诗歌教学的要求 | 第27-28页 |
1、新课标对审美教育的要求 | 第27页 |
2、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诗歌审美教学中的问题 | 第28-32页 |
1、忽略了诗歌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 第28-29页 |
2、忽略了诗歌审美想象力的培养 | 第29-30页 |
3、忽略了诗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 第30-31页 |
4、忽略了诗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与审美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 第32-41页 |
第一节 意象、意境中的审美 | 第32-35页 |
1、意象审美 | 第32-34页 |
2、意境审美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诗歌内容、情感中的审美 | 第35-38页 |
第三节 诗歌形式、技巧的审美 | 第38-41页 |
1、音韵美 | 第38-39页 |
2、抒情美 | 第39页 |
3、艺术手法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古诗词审美教学的方法探究 | 第41-54页 |
第一节 感知力的培养——朗读法 | 第41-44页 |
1、朗读在培养审美感知力中的作用 | 第41-42页 |
2、诗词审美朗读教学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想象力的培养——空白填补法 | 第44-48页 |
1、补白在诗词审美想象力培养中的作用 | 第44-45页 |
2、补白的内容 | 第45-47页 |
3、补白原则 | 第47-48页 |
第三节 理解力的培养——诗歌内容拓展法 | 第48-50页 |
1、拓展在培养审美理解力中的作用 | 第48-49页 |
2、拓展的内容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创造力的培养——诗歌创作尝试 | 第50-54页 |
1、诗歌写作尝试在审美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 | 第51页 |
2、诗歌创作的教学方法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