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视角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1 未成年人偏差轨迹的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2.2 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 第13-15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1.3.2 社会化理论与生命历程理论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实施 | 第15-16页 |
1.5 分析进路与框架 | 第16-19页 |
第2章 社会化过程的偏离与转变 | 第19-31页 |
2.1 研究对象概括 | 第19-22页 |
2.1.1 研究对象个人基本情况 | 第19-21页 |
2.1.2 研究对象的家庭情况 | 第21-22页 |
2.1.3 研究对象的在校情况 | 第22页 |
2.2 生命事件累积后的爆发 | 第22-28页 |
2.2.1 学习成绩下降与上网之间的循环 | 第23-24页 |
2.2.2 母亲怀孕激化父子矛盾并辍学 | 第24-25页 |
2.2.3 父母偏爱不同导致的升学失败 | 第25-26页 |
2.2.4 母女争执下的离家出走 | 第26-27页 |
2.2.5 总结 | 第27-28页 |
2.3 社会化过程的偏离与转变:犯罪 | 第28-29页 |
2.4 犯罪后,该何去何从 | 第29-31页 |
第3章 关于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化偏离的分析 | 第31-36页 |
3.1 农村与城市的交替教化与成长 | 第31-33页 |
3.1.1 往返于农村和城市的原因 | 第31-32页 |
3.1.2 城乡流动中的状况 | 第32-33页 |
3.2 早期社会化的偏离 | 第33页 |
3.3 重要生活事件的不恰当时间安排 | 第33-34页 |
3.4 个人能动性的缺位 | 第34页 |
3.5 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社工协助涉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途径和作用 | 第36-38页 |
4.1 社工协助涉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途径 | 第36页 |
4.2 社工协助涉罪未成年人再社会化的作用 | 第36-38页 |
4.2.1 提高涉罪未成年人继续生活的信心 | 第36-37页 |
4.2.2 促进涉罪未成年人勇于面对学业和就业问题 | 第37页 |
4.2.3 协助涉罪未成年人建立新的关系网络 | 第37-38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8-41页 |
5.1 研究发现 | 第38页 |
5.2 讨论 | 第38-41页 |
5.2.1 关于不同主体在未成年人社会化中的作用的讨论 | 第38-39页 |
5.2.2 关于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讨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