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现状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1 观察法 | 第10-11页 |
1.2.2 访谈法 | 第11-12页 |
1.2.3 个案研究法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视角 | 第12-17页 |
1.3.1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1.3.2 理论视角 | 第14-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2.1 流动青少年失范行为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1.1 国内流动青少年价值取向失范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1.2 国外流动青少年价值取向失范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2.2 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相关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2.1 国内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国外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2.3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21-23页 |
3 个案分析 | 第23-38页 |
3.1 Q案例的基本情况介绍 | 第23-25页 |
3.2 Q价值取向失范的具体表现及特点 | 第25-32页 |
3.2.1 上学无用论 | 第25-27页 |
3.2.2 反抗家长权威 | 第27-29页 |
3.2.3 早恋、性行为失范 | 第29-30页 |
3.2.4 社会和家庭责任感缺失 | 第30-32页 |
3.3 Q价值取向偏差的失范理论解释 | 第32-34页 |
3.3.1 行为价值取向功利化 | 第33-34页 |
3.3.2 社会信任缺失,生活虚拟化,生活目标虚妄化 | 第34页 |
3.4 家庭系统理论与Q价值取向失范 | 第34-38页 |
3.4.1 纵容型家庭亲子关系 | 第35-36页 |
3.4.2 残缺型家庭亲子关系 | 第36-38页 |
4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38-42页 |
4.1 结论 | 第38-39页 |
4.2 研究反思 | 第39-40页 |
4.3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40-42页 |
4.3.1 研究的贡献 | 第40页 |
4.3.2 研究的不足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