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1.3.2 问卷调查及分析 | 第11-12页 |
1.3.3 实地访谈法 | 第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4.1 关于职业倦怠的国内外研究 | 第12-13页 |
1.4.2 关于乡村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 | 第13-14页 |
1.4.3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特点 | 第14页 |
1.5 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6 理论依据 | 第16页 |
1.6.1 生态系统理论 | 第16页 |
1.6.2 增权理论 | 第16页 |
1.7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8 资料及数据来源 | 第18-19页 |
第2章 乡村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状况 | 第19-34页 |
2.1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人口特征情况描述 | 第19-20页 |
2.2 职业倦怠状况 | 第20-21页 |
2.3 倦怠明显的乡村小学教师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2.3.1 基于学校类型的倦怠情况分析 | 第22-23页 |
2.3.2 基于性别的倦怠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2.3.3 基于教龄的倦怠情况分析 | 第24-26页 |
2.3.4 基于年龄的倦怠情况分析 | 第26-27页 |
2.3.5 基于职称的倦怠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2.3.6 基于收入的倦怠情况分析 | 第28-30页 |
2.4 职业倦怠表现最为明显的维度:成就感 | 第30-31页 |
2.5 职业倦怠的进一步表现:疏离感 | 第31-32页 |
2.6 低成就感与高疏离感 | 第32-34页 |
第3章 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分析 | 第34-52页 |
3.1 数据统计下的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 第34-35页 |
3.2 成就感的对数比例回归模型 | 第35-39页 |
3.3 疏离感的对数比例回归模型 | 第39-42页 |
3.4 微观层面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3.4.1 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牵扯精力 | 第42-43页 |
3.4.2 工作量太大 | 第43-45页 |
3.4.3 职称晋升受阻 | 第45页 |
3.4.4 收入待遇差 | 第45-46页 |
3.4.5 交通不便,离家太远 | 第46-47页 |
3.5 宏观层面原因分析 | 第47-52页 |
3.5.1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教师边缘化 | 第47页 |
3.5.2 农村儿童、妇女留守现象加重 | 第47-48页 |
3.5.3 社会声望、社会地位降低 | 第48-49页 |
3.5.4 向上流动困难 | 第49-50页 |
3.5.5 资源匮乏 | 第50-52页 |
第4章 乡村教师的逃离 | 第52-60页 |
4.1 贫困乡村小学教师流动意愿描述 | 第52-53页 |
4.2 工作疏离感越高,流动意愿越强烈 | 第53-54页 |
4.3 逃离:社会流动与角色失败 | 第54-60页 |
4.3.1 社会流动 | 第54-58页 |
4.3.2 角色失败 | 第58-60页 |
第5章 社工介入对策分析 | 第60-65页 |
5.1 微观对策建议 | 第60-61页 |
5.1.1 进行及时有效的情绪疏导 | 第60页 |
5.1.2 提高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 | 第60页 |
5.1.3 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成就感 | 第60-61页 |
5.2 中观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5.2.1 公益组织提供技能培训与增强社会支持网络 | 第61页 |
5.2.2 培养良好的学校氛围 | 第61-62页 |
5.2.3 农村学校引入驻校社工 | 第62-63页 |
5.3 宏观对对策建议 | 第63-65页 |
5.3.1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完善乡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 | 第63页 |
5.3.2 合理优化职称评定制度 | 第63页 |
5.3.3 提高乡村学校教师配置比例,同时规范教师工作量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