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镉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现状 | 第11-14页 |
1.1.1 镉污染及其危害 | 第11页 |
1.1.2 稻米镉污染现状及防治技术 | 第11-14页 |
1.2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脱除作用及相关机理 | 第14-16页 |
1.2.1 藻类 | 第14页 |
1.2.2 真菌 | 第14-15页 |
1.2.3 细菌 | 第15-16页 |
1.3 微生物脱镉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1 水中镉的脱除 | 第16页 |
1.3.2 土壤中镉的脱除 | 第16-17页 |
1.3.3 食品原料中镉的脱除 | 第17页 |
1.4 米饮料概述 | 第17-18页 |
1.4.1 米饮料简介 | 第17-18页 |
1.4.2 米饮料分类 | 第18页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 米饮料发酵工艺优化 | 第20-41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30页 |
2.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0-22页 |
2.1.2 基础发酵工艺的设计及操作要点 | 第22-23页 |
2.1.3 糖化条件优化的方法 | 第23页 |
2.1.4 发酵菌种及发酵条件优化的方法 | 第23-26页 |
2.1.5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2.1.6 镉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1.7 原料利用率的计算 | 第28页 |
2.1.8 脱镉率的计算 | 第28-29页 |
2.1.9 酒精度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1.10 米饮料的感官评定方法 | 第29-30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2.2.1 基础发酵工艺结果及分析 | 第30页 |
2.2.2 糖化条件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0-32页 |
2.2.3 发酵菌种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2-33页 |
2.2.4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及分析 | 第33-37页 |
2.2.5 发酵条件BBD优化设计结果 | 第37-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发酵过程镉的迁移规律及脱镉机理研究 | 第41-50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4页 |
3.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41-43页 |
3.1.2 发酵后所得不同组分中镉质量和蛋白质质量的研究 | 第43页 |
3.1.3 酵母菌的扫描电镜(SEM)形态变化研究 | 第43页 |
3.1.4 酵母菌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3页 |
3.1.5 镉含量的测定 | 第43-44页 |
3.1.6 蛋白质的测定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3.2.1 发酵后不同组分中镉质量与蛋白质质量的关系分析 | 第44页 |
3.2.2 酵母菌的扫描电镜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3.2.3 酵母菌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米饮料的质量指标测定 | 第50-55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4.1.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4.1.2 米饮料的制作 | 第50页 |
4.1.3 米饮料的感官评定 | 第50页 |
4.1.4 米饮料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50-51页 |
4.1.5 米饮料微生物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51页 |
4.1.6 优化后的工艺对重金属铅、砷的脱除作用研究 | 第51页 |
4.1.7 重金属镉、铅和砷的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4.2.1 米饮料感官评定结果 | 第52页 |
4.2.2 米饮料的理化指标 | 第52-53页 |
4.2.3 米饮料的微生物指标 | 第53页 |
4.2.4 该发酵工艺对其他重金属的脱除作用 | 第53-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5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5.2 展望 | 第5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