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 国内外开放式课程网页(OCW)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 中外大规模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MOOCs)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3. 中外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大学化学比较研究现状 | 第17页 |
三、 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四、 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9-20页 |
六、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2. 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七、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21-22页 |
2. 比较研究法 | 第22页 |
3. 案例分析法 | 第22页 |
4. 内容分析法 | 第22页 |
八、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普通化学课程简介与总体特征比较 | 第24-46页 |
一、普通化学课程概况 | 第24-25页 |
1. 国内普通化学课程概况 | 第25页 |
2. 国外普通化学课程概况 | 第25页 |
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普通化学”课程简介 | 第25-26页 |
三、“Chemistry: Concept Development andApplication”课程简介 | 第26-27页 |
四、两课程教学内容比较 | 第27-32页 |
1.“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内容 | 第27-28页 |
2.“Chemistry: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课程教学内容 | 第28-31页 |
3. 课程教学内容的比较 | 第31-32页 |
五、课程形式的比较 | 第32页 |
六、课程资源内容的比较 | 第32-46页 |
1. 课程引导性资源比较 | 第33-36页 |
2. 课程学习性资源比较 | 第36-39页 |
3. 课程评价性资源比较 | 第39-41页 |
4. 课程交互性资源的比较 | 第41-46页 |
(1)“普通化学”课程中的交互性资源 | 第41-42页 |
1) 课程评论 | 第41-42页 |
2)课程答疑 | 第42页 |
3)学习社区 | 第42页 |
(2)“Chemistry: Concept Development andApplication”课程中的交互性资源 | 第42-46页 |
1)论坛(Discussion Forums) | 第43页 |
2)课程维基(Course Wiki) | 第43-44页 |
3)加入一个聚会(Join a Meetup)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两门课程部分课程内容比较 | 第46-54页 |
一、“原子结构”内容概况 | 第46-47页 |
二、“普通化学”课程中的“原子结构” | 第47-49页 |
三、“Chemistry: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课程中的“原子结构” | 第49-53页 |
四、两门课程中“原子结构”部分的比较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结论及启示 | 第54-61页 |
一、结论 | 第54-56页 |
1. 两门课程的相同点 | 第54-55页 |
2. 两门课程的差异 | 第55-56页 |
二、比较研究发现我国普通化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56-57页 |
1.课程参与人数偏少,互动交流不足 | 第56页 |
2.课程资源存在简单堆积的现象 | 第56页 |
3.课程中所有的学习性资源都不提供免费下载服务 | 第56-57页 |
三、启示 | 第57-61页 |
1.加大网络课程的宣传力度 | 第57-58页 |
2. 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建设 | 第58-59页 |
3.引进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提高学习者学习效果和课程建设水平 | 第59页 |
4. 开展学分认证 | 第59-60页 |
5. 课程提醒和约束机制 | 第60页 |
6.提高技术水平,引入内嵌式教学互动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