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基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CONTENTS第7-10页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简况第13-17页
        1.2.1 用水总量第13-15页
        1.2.2 纳污总量第15-16页
        1.2.3 用水效率第16-17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第17-19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19-31页
    2.1 胶南市基本概况第19-22页
        2.1.1 自然地理第19-20页
        2.1.2 水文气象第20-21页
        2.1.3 河流水系第21-22页
    2.2 乳山市基本概况第22-24页
        2.2.1 自然地理第22-23页
        2.2.2 水文气象第23页
        2.2.3 河流水系第23-24页
    2.3 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第24-28页
        2.3.1 胶南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第24-25页
        2.3.2 乳山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第25-28页
    2.4 水功能区概况第28-31页
        2.4.1 胶南市水功能区概况第28-30页
        2.4.2 乳山市水功能区概况第30-31页
第3章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方法(体系)研究第31-45页
    3.1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方法研究第31-40页
        3.1.1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技术路线(研究)第31-33页
        3.1.2 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确定第33-34页
        3.1.3 严格意义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方法研究第34-36页
        3.1.4 广义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方法第36-38页
        3.1.5 广义地下水可开采量研究第38-39页
        3.1.6 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39-40页
    3.2 胶南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40-42页
        3.2.1 胶南市水资源概况第40-41页
        3.2.2 胶南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41-42页
    3.3 乳山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42-44页
        3.3.1 乳山市水资源概况第42页
        3.3.2 多年平均情况下乳山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42-43页
        3.3.3 乳山市不同频率、不同水平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第43-44页
    3.4 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纳污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研究第45-87页
    4.1 纳污总量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研究第45-56页
        4.1.1 纳污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技术路线(研究)第45-46页
        4.1.2 规划年污染物排放量(处理前)预测第46-49页
        4.1.3 削减量预测第49-52页
        4.1.4 纳污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52-56页
    4.2 胶南市纳污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研究第56-76页
        4.2.1 胶南市规划年污染物排放量(处理前)预测第56-58页
        4.2.2 胶南市水环境容量计算第58-61页
        4.2.3 胶南市污染物削减量预测第61-71页
        4.2.4 胶南市纳污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71-76页
    4.3 乳山市纳污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研究第76-86页
        4.3.1 乳山市规划年污染物排放量(处理前)预测第76-78页
        4.3.2 乳山市水环境容量计算第78-80页
        4.3.3 乳山市污染物削减量预测第80-84页
        4.3.4 乳山市纳污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84-86页
    4.4 小结第86-87页
第5章 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研究第87-99页
    5.1 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确定方法研究第87-93页
        5.1.1 工业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的确定第87-92页
        5.1.2 万元GDP取水量控制指标的确定第92-93页
    5.2 胶南市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的确定第93-97页
    5.3 乳山市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的确定第97-98页
    5.4 用水效率成果合理性分析第98-99页
第6章 结论与建议第99-101页
    6.1 结论第99-100页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05-106页
附表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美两门普通化学网络开放课程的比较研究--以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和慕课平台Coursera为例
下一篇:基于遥感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