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研究技术路线与框架 | 第13-14页 |
(一)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4页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5-25页 |
一、新创企业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一) 新创企业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新创企业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二、社会网络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一) 社会网络的概念 | 第17页 |
(二) 社会网络理论 | 第17-19页 |
(三) 社会网络的维度与测量 | 第19-21页 |
三、知识获取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一) 知识获取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知识获取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四、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一) 创新绩效的内涵 | 第23-24页 |
(二) 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 第25-30页 |
一、社会网络与创新绩效 | 第25-26页 |
二、社会网络与知识获取 | 第26-27页 |
三、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 | 第27-28页 |
四、知识获取的中介作用 | 第28-29页 |
五、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30-41页 |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 第30-33页 |
(一) 问卷设计 | 第30-31页 |
(二)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31-33页 |
二、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3-35页 |
(一) 问卷的信度检验 | 第33页 |
(二) 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33-35页 |
三、描述性分析 | 第35页 |
四、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五、回归分析 | 第36-38页 |
(一) 社会网络与创新性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36-37页 |
(二) 社会网络与知识获取的回归分析 | 第37-38页 |
(三) 知识获取与创新性绩效的回归分析 | 第38页 |
六、中介效应检验 | 第38-40页 |
(一) 知识获取在异质性和创新绩效间发挥的中介作用 | 第39页 |
(二) 知识获取在网络的强度与绩效间发挥的中介作用 | 第39-40页 |
七、假设检验结果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41-4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1-43页 |
(一) 社会网络在创新性绩效中发挥了明显正向的作用 | 第41-42页 |
(二) 社会网络在知识获取中发挥了明显的正向影响 | 第42页 |
(三) 知识获取在创新性绩效中发挥了明显的正向作用 | 第42页 |
(四) 知识获取在社会网络、创新性绩效间有中介作用 | 第42-43页 |
二、提高创新绩效的建议 | 第43-45页 |
(一) 政府部门应为新创企业提供资金和信息交流上的支持 | 第43页 |
(二) 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充分发挥社会网络的作用 | 第43-44页 |
(三) 兼顾社会网络的利弊之处,有效避免社会网络的父母影响 | 第44页 |
(四) 注重获得知识能力的提高,将其与社会网络结合利用 | 第44-45页 |
三、研究的主要局限 | 第45页 |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附录一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