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8页 |
| 一、问题缘起 | 第9-10页 |
| (一) 实行“依法治国”是我国的长期国策 | 第9页 |
| (二) 在小学开展法治教育是从儿童阶段开始为“依法治国”奠基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 (一) 对小学生法治教育发展的研究 | 第10-12页 |
| (二) 对小学生法治教育目的的研究 | 第12-15页 |
| (三) 小学生法治教育教材的发展及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 (二) 内容分析法 | 第16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小学生法治教育的本体界定 | 第18-23页 |
| 一、法治教育的内涵 | 第18-21页 |
| (一) 法治的内涵 | 第18-19页 |
| (二) 法治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1页 |
| (三) 法治教育的内涵 | 第21页 |
| (四) 学校法治教育的内涵 | 第21页 |
| 二、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途径 | 第21-22页 |
| (一) 法治教育的途径 | 第21-22页 |
| (二) 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 | 第22页 |
| 三、小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对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 | 第23-67页 |
| 一、现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的基本依据 | 第23-26页 |
| (一) 分析依据 | 第23页 |
| (二) 分析框架 | 第23-24页 |
| (三) 分析方法及标准 | 第24-26页 |
| 二、各版本教材数据统计 | 第26-34页 |
| (一) 一年级上册各版本教材法治内容频次统计 | 第26-28页 |
| (二) 一年级下册各版本教材法治内容频次统计 | 第28-30页 |
| (三) 二年级上册各版本教材法治内容频次统计 | 第30-31页 |
| (四) 各版本教材法治内容频次总计 | 第31-34页 |
| 三、各版本教材在各教学内容中的分布及分析 | 第34-46页 |
| (一) 国家象征 | 第34-35页 |
| (二) 公民意识 | 第35-37页 |
| (三) 规则意识 | 第37-40页 |
| (四) 安全意识 | 第40-43页 |
| (五) 生态意识 | 第43-46页 |
| 四、各教学内容在各版本教材中的分布及分析 | 第46-67页 |
| (一) 部编版 | 第46-47页 |
| (二) 《品德与生活》 | 第47-48页 |
| (三) 其他版本《道德与法治》 | 第48-67页 |
| 第三章 现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7-71页 |
| 一、《大纲》规定的法治教育内容频次较低 | 第67-68页 |
| 二、教材编排存在一定问题 | 第68-70页 |
| (一) 编排内容占比失衡 | 第68-69页 |
| (二) 教材的法治性较低 | 第69页 |
| (三) 编写顺序不合心理发展规律 | 第69-70页 |
| 三、未编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70-71页 |
| 第四章 完善现行教材的基本建议 | 第71-79页 |
| 一、占比上适当做出调整 | 第71页 |
| 二、内容上适当做出调整 | 第71-73页 |
| (一) 更强调规则意识外的法治教育 | 第71-72页 |
| (二) 加深教材的法治性 | 第72页 |
| (三) 适当调整编排顺序 | 第72页 |
| (四) 增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72-73页 |
| 三、关于教材的有效使用 | 第73-79页 |
| (一) 增加教材相关的学科实践活动 | 第73-75页 |
| (二) 强调与德育活动的对接 | 第75-76页 |
| (三) 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学的结合 | 第76-79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