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一)契合社会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 | 第9页 |
| (二)契合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点 | 第9-10页 |
| (三)契合提升“双师型”教师岗位胜任力的需要 | 第10页 |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 (一)“双师型”教师 | 第10-11页 |
| (二)胜任力 | 第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一)关于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 第11-14页 |
| (二)关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5-16页 |
| (二)访谈法 | 第16页 |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 五、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胜任力理论 | 第18-21页 |
| 一、胜任力的发展 | 第18-19页 |
| 二、胜任力模型及构建方法 | 第19-21页 |
| (一)胜任力模型 | 第19页 |
| (二)构建方法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 第21-27页 |
| 一、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 第21-24页 |
| (一)队伍结构 | 第21-23页 |
| (二)培训模式 | 第23页 |
| (三)岗位所需能力 | 第23-24页 |
| (四)评价保障机制 | 第24页 |
| 二、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24页 |
| (二)培训体系不完善 | 第24-25页 |
| (三)资格认定标准不统一 | 第25页 |
| (四)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 第25页 |
| (五)发展激励制度不健全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高职“双师型”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 第27-39页 |
| 一、胜任力要素提取 | 第27-30页 |
| (一)文献分析 | 第27-28页 |
| (二)教学名师分析 | 第28-29页 |
| (三)访谈法分析 | 第29-30页 |
| (四)胜任力要素确定 | 第30页 |
| 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 第30-36页 |
| (一)问卷调查 | 第30-31页 |
| (二)因子分析 | 第31-36页 |
| 三、胜任力模型的确定 | 第36-39页 |
| (一)胜任力要素命名及解释 | 第36-38页 |
| (二)胜任力模型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 第39-44页 |
| 一、创新选拔配置机制 | 第39-40页 |
| (一)按需设岗选拨人才 | 第39-40页 |
| (二)大力引进兼职教师 | 第40页 |
| 二、完善培训体系 | 第40-41页 |
| (一)培训需求分析 | 第40页 |
| (二)制定培训计划 | 第40-41页 |
| (三)培训效果评估 | 第41页 |
| 三、优化评价考核制度 | 第41-42页 |
| (一)制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标准 | 第41页 |
| (二)多元化评价主体 | 第41-42页 |
| 四、健全发展激励机制 | 第42-44页 |
| (一)环境激励: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心理需求 | 第42页 |
| (二)政策激励:切实完善“双师型”教师的保障制度 | 第42-43页 |
| (三)事业激励:满足“双师型”教师自我实现需求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附录 1:访谈提纲 | 第48-49页 |
| 附录 2:问卷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个人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