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0-12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 基本心理需要 | 第12-13页 |
1.1 自我决定理论 | 第12页 |
1.2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的界定 | 第12页 |
1.3 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定义 | 第12页 |
1.4 基本心理需要的基本假设 | 第12-13页 |
1.5 基本心理需要与学习投入 | 第13页 |
2 日常性学业复原力 | 第13-15页 |
2.1 日常性学业复原力概念 | 第13-14页 |
2.2 日常性学业复原力与传统学业复原力的比较 | 第14-15页 |
2.3 学业日常性复原力与学习投入 | 第15页 |
2.4 学业日常性复原力的测量工具 | 第15页 |
3 学习投入 | 第15-18页 |
3.1 学习投入的概念 | 第15-16页 |
3.2 学习投入的维度 | 第16-17页 |
3.3 初中生学习投入的现状 | 第17页 |
3.4 学习投入的测量 | 第17-18页 |
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第18-21页 |
4.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概念 | 第18-19页 |
4.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19页 |
4.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9页 |
4.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 | 第19-21页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2.1 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问卷 | 第21-22页 |
2.2 日常性学业复原力问卷 | 第22页 |
2.3 学习投入量表 | 第22页 |
2.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22页 |
3 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3-32页 |
1 学习投入的总体情况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23-24页 |
1.1 学习投入的总体情况 | 第23页 |
1.2 学习投入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23-24页 |
2 基本心理需要,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学习投入及情绪自我调节的分析 | 第24-32页 |
2.1 基本心理需要,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学习投入及情绪自我调节的相关分析 | 第24-25页 |
2.2 基本心理需要,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学习投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 第25-29页 |
2.3 基本心理需要,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学习投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29-30页 |
2.4 基本心理需要、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学习投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第30-32页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32-37页 |
1 中学生学习投入的人口学特点 | 第32-33页 |
2 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日常性学业复原力,学习投入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相关分析 | 第33页 |
3 中学生基本心理需要对学习投入的间接预测作用:日常性学业复原力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33-34页 |
4 对策与建议 | 第34-37页 |
4.1 调整心态,学会放松 | 第34-35页 |
4.2 改善家庭氛围,关注学生心理 | 第35页 |
4.3 加强学校班级管理,提升班级环境 | 第35-36页 |
4.4 丰富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 第36-37页 |
第五部分 总结与展望 | 第37-39页 |
1 研究总结论 | 第37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7页 |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5页 |
问卷一:日常性学业复原力问卷(EARQ) | 第42页 |
问卷二:学习投入量表(UWES-S) | 第42-43页 |
问卷三:基本心理需要问卷 | 第43-44页 |
问卷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S)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