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部分 | 第16-36页 |
1. 研究的缘起 | 第16-17页 |
2.社会学与人类学关于中国宗教研究中的范式与争论 | 第17-31页 |
2.1 社会视角下的研究:以葛兰言与林美容为例 | 第17-19页 |
2.2 国家视角下的丰硕成果 | 第19-20页 |
2.3 象征主义在中国宗教研究中的创新与争论 | 第20-25页 |
2.4 强调国家与社会沟通的研究:以杜赞奇(Prasenjit Duara)与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为例 | 第25-26页 |
2.5 回归弗里德曼整体性宗教研究: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观点 | 第26-27页 |
2.6 在地范畴“气”对民间宗教研究中争议问题的意义 | 第27-31页 |
3.本项研究的路径阐述 | 第31-36页 |
3.1 、人类学理论脉络中的整体论辨析 | 第31-35页 |
3.2 本项田野工作伦理及知识论上的反思 | 第35-36页 |
第一章 田野之境、之景 | 第36-62页 |
1. 东明的区位 | 第36-37页 |
2. 东明在历史上的沿革及神话 | 第37-43页 |
2.1 “日月平行”的传说 | 第37-38页 |
2.2 星星的由来 | 第38-40页 |
2.3 人会说话的原因 | 第40页 |
2.4 五谷神封麦 | 第40-41页 |
2.5 秃尾巴龙王的传说 | 第41-43页 |
3. 家屋、“亲人制度”及农作物 | 第43-49页 |
4.“北京城”沙窝古庙 | 第49-62页 |
第二章 地方灵魂观 | 第62-75页 |
1.灵魂三重性:人的灵魂存在形式及转化 | 第62-67页 |
2.动物之魂 | 第67-72页 |
3.植物之精 | 第72-73页 |
4.万魂归于一种本质 | 第73-75页 |
第三章 日常实践中的“气” | 第75-94页 |
1. 作为一种物质实体与人体生命体征的“气” | 第75-81页 |
1.1 天之气:天气 | 第75-76页 |
1.2 地之气:地气 | 第76-79页 |
1.3 人之气:气息 | 第79-81页 |
2. 具备个体文化意义的“气” | 第81-87页 |
2.1 体内之气的“量”:“气性” | 第81-82页 |
2.2 体内之气的控制方式 | 第82-84页 |
2.3 体内之气的基本分类:载阳之气与负阴之气 | 第84-86页 |
2.4 对人之气的预测:“运气” | 第86-87页 |
3. 二十四“节气”:农作社会中的时间意义 | 第87-92页 |
4.“气”的物理属性与社会意义 | 第92-94页 |
第四章 信仰中的“气”之形态 | 第94-138页 |
1. 拜神求神的求助类型 | 第94-130页 |
1.1 求嗣 | 第95-102页 |
1.2 神判 | 第102-105页 |
1.3.个人生活中的通过仪式:免灾及预测运气 | 第105-122页 |
1.4 沙窝庙会:年度社区型拜神盛会 | 第122-127页 |
1.5.平安香 | 第127页 |
1.6.小结:神明归于“气” | 第127-130页 |
2. 丧葬仪式与敬祖活动的泪与火 | 第130-136页 |
2.1 丧葬仪式中的哭丧与焚烧 | 第130-134页 |
2.2 鬼节中的仪式 | 第134-135页 |
2.3 火与泪的象征意义 | 第135-136页 |
3.神、鬼统于气 | 第136-138页 |
第五章 交融:节庆仪式中的“气” | 第138-150页 |
1. 过年的前奏:腊八、祭灶 | 第138-139页 |
2. 除夕与年下 | 第139-144页 |
3. 元宵节:正月十五与十六 | 第144-147页 |
4. 主题性节庆的内容 | 第147-149页 |
5.年下、主题性节庆:两种交融的形式 | 第149-150页 |
第六章 气:在地范畴的整体性意义 | 第150-164页 |
1. 地方宇宙观再析 | 第150-155页 |
1.1 灵魂观中的“气”之轮回 | 第150-152页 |
1.2 空间观中的地方中心性 | 第152-153页 |
1.3 以“气”为载体的时间观 | 第153-155页 |
2.“气”之结构性特征及意义 | 第155-158页 |
3.民间宗教中信仰的传承性:灵气与祖先 | 第158-163页 |
4.气的整体观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0页 |
致谢 | 第170-172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