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7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7页 |
一、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临床研究 | 第17-29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7-18页 |
1.1.1 对象 | 第17页 |
1.1.2 方法 | 第17-18页 |
1.1.3 统计学分析 | 第18页 |
1.2 结果 | 第18-23页 |
1.2.1 轻、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川资料比较结果 | 第18-20页 |
1.2.2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与普通人群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 | 第20-21页 |
1.2.3 观察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预后 | 第21-23页 |
1.3 讨论 | 第23-28页 |
1.3.1 主动脉瓣狭窄的症状 | 第23页 |
1.3.2 主动脉瓣狭窄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 第23-24页 |
1.3.3 主动脉瓣狭窄的自然进程 | 第24页 |
1.3.4 主动脉瓣狭窄的分级 | 第24页 |
1.3.5 主动脉瓣狭窄与主动脉瓣硬化的区别 | 第24-25页 |
1.3.6 轻、中度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比较 | 第25页 |
1.3.7 主动脉瓣狭窄的危险因素 | 第25-26页 |
1.3.8 监测脑钠肽的意义 | 第26-27页 |
1.3.9 评价外科手术(即瓣膜置换术) | 第27页 |
1.3.10 预测主动脉瓣狭窄的进展 | 第27-28页 |
1.4 小结 | 第28-29页 |
二、主动脉瓣退行性变的病理学和相关机制的研究 | 第29-51页 |
2.1 对象和方法 | 第29-35页 |
2.1.1 对象 | 第29页 |
2.1.2 方法 | 第29-34页 |
2.1.3 判断标准及统计方法 | 第34-35页 |
2.2 结果 | 第35-42页 |
2.2.1 大体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35页 |
2.2.2 HE染色结果 | 第35页 |
2.2.3 EvG染色结果 | 第35-36页 |
2.2.4 AB-PAS染色 | 第36页 |
2.2.5 Masson染色 | 第36-37页 |
2.2.6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37-42页 |
2.2.7 瓣膜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 | 第42页 |
2.3 讨论 | 第42-49页 |
2.3.1 机械性损伤 | 第42-43页 |
2.3.2 狭窄瓣膜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变化 | 第43-44页 |
2.3.3 脂质沉积与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狭窄 | 第44页 |
2.3.4 新生血管与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狭窄 | 第44-45页 |
2.3.5 细胞外基质重构与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狭窄 | 第45-46页 |
2.3.6 骨化与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狭窄 | 第46-47页 |
2.3.7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狭窄 | 第47-48页 |
2.3.8 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狭窄的电镜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2.4 小结 | 第49-51页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2-63页 |
附图 | 第63-72页 |
综述一 | 第72-8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综述二 | 第86-97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