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前言 | 第7-14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7-8页 |
1、教师将教学理念贯彻到实践中的要求 | 第7页 |
2、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需要 | 第7-8页 |
3、学生主体性回归的需要 | 第8页 |
(二) 实施“小讲坛制”的意义和价值 | 第8-11页 |
1、“小讲坛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 第8-9页 |
2、“小讲坛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 第9-10页 |
3、“小讲坛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研究内容与结论 | 第12页 |
(五) 研究的新意与不足 | 第12-14页 |
一、“小讲坛制”的实施背景 | 第14-17页 |
(一) 国外背景 | 第14-15页 |
(二) 国内现状 | 第15-17页 |
二、“小讲坛制”的发展历史及其基本内涵 | 第17-22页 |
(一) 发展历史 | 第17-18页 |
(二) 基本内涵 | 第18-20页 |
(三) 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1、自主性 | 第20页 |
2、能动性 | 第20-21页 |
3、开放性 | 第21-22页 |
三、“小讲坛制”的实施理念 | 第22-25页 |
(一) 创设利于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数学学习环境 | 第22-23页 |
(二)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 第23-24页 |
(三) 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有效的数学教学 | 第24-25页 |
四、“小讲坛制”的实施策略 | 第25-40页 |
(一) 选择合适的数学学习内容 | 第25-27页 |
1、数与代数 | 第25-26页 |
2、图形与几何 | 第26页 |
3、统计与概率 | 第26页 |
4、综合与实践 | 第26-27页 |
(二) 合理组建数学学习小组 | 第27页 |
(三) 针对学生的差异,提供不同的数学学习任务 | 第27-28页 |
(四) 培训学生走上“小讲坛”的策略 | 第28-34页 |
1、教给学生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方法 | 第29-30页 |
2、教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方法 | 第30-32页 |
3、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 第32-34页 |
(五) 提供多种学生走上“小讲坛”的形式 | 第34-40页 |
1、个体形式 | 第34-35页 |
2、小组形式 | 第35-37页 |
3、组内轮流形式 | 第37-40页 |
五、“小讲坛制”实践的结论、建议 | 第40-42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40页 |
1、实施“小讲坛制”的课堂更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 | 第40页 |
2、实施“小讲坛制”的课堂更关注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方式 | 第40页 |
3、实施“小讲坛制”的课堂更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 第40页 |
(二) 建议 | 第40-42页 |
1、实施“小讲坛制”的教学模式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第40-41页 |
2、在实施“小讲坛制”时,教师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 第41页 |
3、实施“小讲坛制”的教学模式要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一) 著作类 | 第42页 |
(二) 论文类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