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公共物品与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关于公共物品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2 关于公共物品供给主体问题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3 以利益关系为视角研究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成果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及其利益关系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基础 | 第17-26页 |
2.1 公共物品及其供给主体 | 第17-20页 |
2.1.1 公共物品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 | 第17-19页 |
2.1.3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类型 | 第19-20页 |
2.2 利益及主体间利益关系的界定 | 第20-22页 |
2.2.1 利益及利益集团 | 第20-21页 |
2.2.2 主体间利益关系 | 第21-22页 |
2.3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利益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3页 |
2.3.3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3-24页 |
2.3.4 博弈理论 | 第24页 |
2.4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利益关系分析的前提假设 | 第24-26页 |
2.4.1 “资源稀缺”假设 | 第24-25页 |
2.4.2 “理性经济人”假设 | 第25页 |
2.4.3 “信息不对称”假设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利益表现 | 第26-31页 |
3.1 我国公共物品供给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3.1.1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程度低 | 第26页 |
3.1.2 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投入产出效益低、财政负担重 | 第26-27页 |
3.1.3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中存有较大的寻租空间 | 第27页 |
3.1.4 公共物品供给的区域性矛盾突出 | 第27-29页 |
3.2 公共物品主要供给主体的利益表现 | 第29-31页 |
3.2.1 政府的利益追求——政治利益为主导 | 第29页 |
3.2.2 私营部门的利益追求——经济利益为本质 | 第29-30页 |
3.2.3 第三部门的利益追求——精神文化利益为动力 | 第30-31页 |
第4章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利益冲突的行为博弈分析 | 第31-42页 |
4.1 政府间利益关系分析 | 第31-33页 |
4.1.1 公共物品供给中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的非合作博弈 | 第31-32页 |
4.1.2 公共物品供给中地方政府间利益博弈的“公用地悲剧” | 第32-33页 |
4.2 私营部门间利益关系分析 | 第33-36页 |
4.2.1 私营部门自主供给公共物品的囚徒困境 | 第33-35页 |
4.2.2 公共物品私营部门提供的智猪博弈分析 | 第35-36页 |
4.3 第三部门间利益关系分析 | 第36-38页 |
4.3.1 第三部门供给公共物品的“商业化倾向” | 第36-37页 |
4.3.2 公共物品自愿供给中的参与不足困境 | 第37-38页 |
4.4 多方主体间利益关系分析 | 第38-42页 |
4.4.1 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38-39页 |
4.4.2 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的三方动态博弈 | 第39-42页 |
第5章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利益关系的优化路径 | 第42-51页 |
5.1 优化政府行为的路径选择 | 第42-45页 |
5.1.1 重塑政府角色为服务型政府 | 第42-43页 |
5.1.2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并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职责 | 第43-44页 |
5.1.3 大力加强政府内部建设与责任意识 | 第44页 |
5.1.4 政府引导社会资金的扩大投入 | 第44-45页 |
5.1.5 推进政府绩效改革并实施监督考评制度 | 第45页 |
5.2 强化私营部门行为的机制设计 | 第45-48页 |
5.2.1 合同外包 | 第45页 |
5.2.2 补偿机制 | 第45-46页 |
5.2.3 产权明晰机制 | 第46页 |
5.2.4 技术进步规制 | 第46-47页 |
5.2.5 监督机制 | 第47页 |
5.2.6 惩罚机制 | 第47-48页 |
5.3 规范第三部门行为的保障措施 | 第48-49页 |
5.3.1 明确第三部门地位的合法化和组织形式的规范化 | 第48页 |
5.3.2 政策引导和激励公众参与第三部门 | 第48-49页 |
5.3.3 政府主导并呼吁社会力量加强对第三部门的资金资助 | 第49页 |
5.4 加强政府、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的互补合作 | 第49-51页 |
5.4.1 明确各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 第49-50页 |
5.4.2 创新政府、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的合作方式 | 第50-5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1-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6.1.1 供给主体行为失范是我国公共物品供给失效的重要原因 | 第51页 |
6.1.2 提倡政府“公众至上”的服务理念是必然趋势 | 第51页 |
6.1.3 构建三维立体供给方式是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关键 | 第51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