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如何实现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增值型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框架 | 第16-18页 |
2 增值型内部审计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5页 |
2.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涵义 | 第18页 |
2.1.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含义 | 第18页 |
2.1.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点 | 第18页 |
2.2 增值型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 | 第18-19页 |
2.2.1 审计理念的区别 | 第18-19页 |
2.2.2 审计目标的区别 | 第19页 |
2.2.3 审计业务范围的区别 | 第19页 |
2.2.4 审计服务对象的区别 | 第19页 |
2.3 内部审计增值活动的领域 | 第19-22页 |
2.3.1 公司治理领域 | 第19-20页 |
2.3.2 内部控制领域 | 第20-21页 |
2.3.3 风险管控领域 | 第21-22页 |
2.4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4.1 受托责任理论 | 第22-23页 |
2.4.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3页 |
2.4.3 价值链理论 | 第23-25页 |
3 J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3.1 J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况 | 第25-26页 |
3.1.1 J银行简介 | 第25-26页 |
3.1.2 J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 | 第26页 |
3.2 J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3.2.1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定位存在偏差 | 第26-27页 |
3.2.2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技术单一 | 第27页 |
3.2.3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不明显 | 第27-28页 |
3.2.4 增值型内部审计未能到达信息化有效实时反馈 | 第28页 |
3.2.5 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效果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28-29页 |
3.3 J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3.3.1 银行管理层对增值理念和目标的认识不足 | 第29页 |
3.3.2 增值型内部审计缺乏规范性 | 第29-30页 |
3.3.3 审计系统及技术落实不到位 | 第30页 |
3.3.4 审计手段过度依赖信息化非现场审计系统 | 第30-31页 |
3.3.5 未建立合理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业绩衡量标准 | 第31-32页 |
4 中国工商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经验借鉴 | 第32-38页 |
4.1 中国工商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概况 | 第32-33页 |
4.1.1 中国工商银行简介 | 第32页 |
4.1.2 中国工商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现状 | 第32-33页 |
4.2 中国工商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成功经验 | 第33-38页 |
4.2.1 全新的内部审计价值理念 | 第33-34页 |
4.2.2 独立、垂直管理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 第34页 |
4.2.3 内部审计增值作用明显 | 第34-35页 |
4.2.4 信息化的内部审计业务系统 | 第35-36页 |
4.2.5 专业的内部审计团队 | 第36-38页 |
5 完善J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议 | 第38-49页 |
5.1 提高企业整体对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认识 | 第38-39页 |
5.1.1 确立符合商业银行特色的审计服务理念 | 第38页 |
5.1.2 细化增值型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 第38-39页 |
5.1.3 加强审计部门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 | 第39页 |
5.2 改革和完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 | 第39-41页 |
5.2.1 确立垂直独立的审计机构 | 第39-40页 |
5.2.2 制定并更新规范的内部审计章程 | 第40-41页 |
5.3 加强内部审计增值作用的平台 | 第41-43页 |
5.3.1 推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营销 | 第41页 |
5.3.2 积极展开咨询服务 | 第41-42页 |
5.3.3 合理设置审计组织结构,加强审计成果运用 | 第42-43页 |
5.4 创新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手段 | 第43-44页 |
5.4.1 加快审计电子化建设步伐 | 第43页 |
5.4.2 转变审计方式 | 第43页 |
5.4.3 发掘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增值型审计新模块 | 第43-44页 |
5.5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第44-46页 |
5.5.1 招募具有增值型理念的内部审计人 | 第44-45页 |
5.5.2 建立员工自学与后续教育培训机制 | 第45-46页 |
5.6 构建具有企业特色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考评体系 | 第46-49页 |
5.6.1 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考评体系 | 第46-47页 |
5.6.2 将经济增加值作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绩效考核指标 | 第47-48页 |
5.6.3 将价值增值成果纳入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