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9页 |
一、研究概述 | 第9-13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二) 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1、国外概况 | 第10-11页 |
2、国内概况 | 第11-13页 |
二、“衔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 第13-17页 |
(一) 系统论 | 第13-14页 |
(二)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第14-16页 |
1、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 | 第15页 |
2、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 | 第15页 |
3、第三阶段为具体运算阶段 | 第15页 |
4、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 | 第15-16页 |
(三) 认知结构理论 | 第16-17页 |
三、高一学生入学前的地理学习状况调查 | 第17-23页 |
(一) 调查的对象及范围 | 第17页 |
1、调查的对象 | 第17页 |
2、调查的范围 | 第17页 |
(二) 调查的内容、过程及分析 | 第17-21页 |
1、了解学生的自然状况 | 第17-18页 |
2、调查、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状况 | 第18-21页 |
3、核实、分析调查内容 | 第21页 |
(三) 调查的结果 | 第21-23页 |
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困难的原因 | 第23-27页 |
(一) 初、高中教学内容和任务的差异 | 第23页 |
(二) 不同时期学生自身的差异 | 第23-25页 |
1、自我意识的高涨 | 第23-24页 |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征 | 第24页 |
3、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 | 第24-25页 |
(三) 新课改的不成熟 | 第25-27页 |
1、课程目标达成标准的不确定性 | 第25页 |
2、课程改革推广铺开的仓促和冒进性 | 第25-27页 |
五、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则、方式、方法 | 第27-36页 |
(一) 教学衔接遵循的一般原则 | 第27页 |
1、必要性原则 | 第27页 |
2、目的性原则 | 第27页 |
3、循序渐进性原则 | 第27页 |
(二) 解决衔接问题的的方式 | 第27-28页 |
1、主动式衔接 | 第27-28页 |
2、被动式衔接 | 第28页 |
(三) 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主要方法 | 第28-36页 |
1、地理知识的衔接 | 第29-33页 |
2、必备的地理能力衔接 | 第33-34页 |
3、方法衔接 | 第34-36页 |
六、结语 | 第36-37页 |
(一) 基本结论 | 第36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三) 展望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