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协鑫重组~*ST超日的案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3.1 资产重组的动因研究 | 第11-12页 |
1.3.2 资产重组的绩效研究 | 第12-15页 |
1.3.3 企业整合管理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4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5.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资产重组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并购重组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2 并购重组动机的相关理论 | 第21-24页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第21-22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市场势力理论 | 第23页 |
2.2.4 ST公司资产重组的动机 | 第23-24页 |
2.3 整合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3.1 整合的内涵 | 第24-25页 |
2.3.2 整合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江苏协鑫重组~*ST超日的过程 | 第27-41页 |
3.1 ~*ST超日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3.1.1 公司概况 | 第27-28页 |
3.1.2 重组前公司财务状况 | 第28-29页 |
3.2 江苏协鑫基本情况 | 第29-33页 |
3.2.1 公司简介 | 第29-30页 |
3.2.2 光伏行业发展情况 | 第30-33页 |
3.3 江苏协鑫重组~*ST超日动因分析 | 第33-35页 |
3.3.1 ~*ST超日资金紧张,遭遇生死劫 | 第33-34页 |
3.3.2 江苏协鑫借壳上市,获取融资渠道 | 第34页 |
3.3.3 政府极力挽救,促成重组 | 第34-35页 |
3.4 江苏协鑫重组~*ST超日具体方案 | 第35-39页 |
3.4.1 剥离不良资产 | 第35-36页 |
3.4.2 资本公积转赠股本 | 第36-37页 |
3.4.3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第37-38页 |
3.4.4 恢复生产,调整产业结构 | 第38-39页 |
3.5 江苏协鑫重组~*ST超日的实施过程 | 第39页 |
3.6 本次资产重组模式合理性评价 | 第39-41页 |
第四章 ~*ST超日重组绩效及面临的挑战 | 第41-58页 |
4.1 ~*ST超日重组的效果 | 第41-45页 |
4.1.1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第41-42页 |
4.1.2 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 第42页 |
4.1.3 影响公司股价 | 第42-45页 |
4.2 江苏协鑫重组~*ST超日绩效评价 | 第45-55页 |
4.2.1 重组的市场绩效分析 | 第45-48页 |
4.2.2 重组的财务绩效分析 | 第48-55页 |
4.3 重组后公司面临的挑战 | 第55-58页 |
4.3.1 资产规模扩大,管理风险加剧 | 第55-56页 |
4.3.2 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盈利受挫 | 第56-57页 |
4.3.3 人力资源整合存在问题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第58-65页 |
5.1 重组后的整合对策建议 | 第58-61页 |
5.1.1 规范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 第58-59页 |
5.1.2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 | 第59-60页 |
5.1.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劲发展动力 | 第60-61页 |
5.2 针对相关企业资产重组的建议 | 第61-65页 |
5.2.1 选择重组方的建议 | 第61-62页 |
5.2.2 选择重组方式的建议 | 第62-63页 |
5.2.3 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目标与过程的建议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本文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