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3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构成 | 第13页 |
1.5 研究的条件 | 第13页 |
1.6 实验的难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5-23页 |
2.1 已有研究和观点的回顾 | 第15-23页 |
2.1.1 歌唱的发声 | 第15-17页 |
2.1.2 歌唱的共鸣 | 第17-18页 |
2.1.3 歌唱的吐字 | 第18-19页 |
2.1.4 唱歌的姿势 | 第19页 |
2.1.5 歌唱的呼吸 | 第19-20页 |
2.1.6 鉴定歌者演唱水平的主要形式及要素 | 第20-21页 |
2.1.7 国外关于发声技术的频谱研究 | 第21-22页 |
2.1.8 国内关于声乐频谱分析的研究 | 第22页 |
2.1.9 所阅文献的查阅范围及手段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研究过程 | 第23-31页 |
3.1 被试的来源和基本条件 | 第23-24页 |
3.1.1 被试的选择条件 | 第24页 |
3.1.2 被试对实验曲目的熟悉度 | 第24页 |
3.2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 第24-25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24-25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3.2.3 实验人数 | 第25页 |
3.2.4 实验曲目 | 第25页 |
3.2.5 实验所需器材及用具 | 第25页 |
3.3《小河淌水》实验准备实例 | 第25-26页 |
3.4《黄水谣》实验准备实例 | 第26页 |
3.5 对实验准备的解释 | 第26-27页 |
3.6《小河淌水》、《黄水谣》正式实验过程 | 第27页 |
3.7 综合声乐文献资料甄选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 | 第27页 |
3.8 由被视作为听众凭自己主观的感受勾选出相应的词汇 | 第27-31页 |
第四章 频谱分析仪的介绍 | 第31-46页 |
4.1 频谱分析仪的组成 | 第31页 |
4.2 嗓音分析 | 第31-41页 |
4.2.1 声音参数 | 第33-34页 |
4.2.2 声谱图 | 第34-35页 |
4.2.3 长时间声谱 | 第35-36页 |
4.2.4 嗓音分析时麦克风的设置 | 第36页 |
4.2.5 频谱分析 | 第36-37页 |
4.2.6 嗓音参数分析 | 第37页 |
4.2.7 语音图功能 | 第37-39页 |
4.2.8 校准麦克风 | 第39页 |
4.2.9 实时频率声强显示功能 | 第39-41页 |
4.3 实时共振峰显示功能 | 第41-43页 |
4.4 实时功率谱功能 | 第43-44页 |
4.5 实时声谱图功能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 | 第46-50页 |
5.1.评价表数据结果统计 | 第46-47页 |
5.2 研究结果描述 | 第47-50页 |
5.2.1 结果一 | 第47页 |
5.2.2 结果二 | 第47-48页 |
5.2.3 结果三 | 第48页 |
5.2.4 结果四 | 第48-49页 |
5.2.5 结果五 | 第49-50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50-54页 |
6.1 对结果的讨论 | 第50-51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改进的问题 | 第51页 |
6.3 对未来研究的启迪 | 第51页 |
6.4 对现实意义的指导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人名索引 | 第58-59页 |
术语索引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个人简历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