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国内外关于语用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二)语用学理论下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语用学理论及现代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阐述 | 第20-30页 |
一、语用学相关问题阐释 | 第20-23页 |
(一)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 | 第20-21页 |
(二)语用学的定义 | 第21-23页 |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阐释 | 第23-27页 |
(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 | 第23-25页 |
1.形式自由灵活 | 第23页 |
2.语言凝练、跳跃性强 | 第23-25页 |
3.意象丰富、富含象征意义 | 第25页 |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 第25-27页 |
1.课程改革纲要对现代诗歌的规定 | 第25-26页 |
2.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欠佳 | 第26-27页 |
3.学生对现代诗歌态度冷淡 | 第27页 |
三、语用学与现代诗歌教学的契合点 | 第27-30页 |
(一)语文教学走向语用教学 | 第27-28页 |
(二)二者都强调言外之意 | 第28-29页 |
(三)二者都重视语境的作用 | 第29页 |
(四)二者都重视对话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基本原则 | 第30-33页 |
一、体验性原则 | 第30-31页 |
二、关联性原则 | 第31-32页 |
三、公度性原则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运用语用学理论进行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 第33-52页 |
一、运用语境来进行诗歌赏析 | 第33-40页 |
(一)充分运用诵读法 | 第33-36页 |
(二)调动情景因素营造课堂环境 | 第36-38页 |
(三)引导学生关联想象 | 第38-40页 |
二、关注语用主体的多维对话 | 第40-45页 |
(一)了解创作主体的创作背景 | 第40-42页 |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 | 第42-43页 |
(三)处理好师、生、作者的交流互动 | 第43-45页 |
三、把握诗歌话语的言外之意 | 第45-52页 |
(一) 把握诗歌内涵的主题意义 | 第45-48页 |
(二)挖掘诗歌用语的隐含意义 | 第48-49页 |
(三)探析诗歌音韵和色彩意义 | 第49-52页 |
第四章 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现代诗歌教学设计以—《再别康桥》为例 | 第52-61页 |
一、教材分析 | 第53页 |
二、学情分析 | 第53页 |
三、教学设计 | 第53-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注释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一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