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史铁生文学创作的生命哲学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4页
    0.1 引语:史铁生的生平和生命哲学的溯源第10-12页
    0.2 史铁生创作相关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0.3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13-14页
1 生存体验的哲学观第14-28页
    1.1 存在的唯一和不可避免第14-19页
        1.1.1 困境的永恒性第14-16页
        1.1.2 “原罪说”和存在的本真第16-17页
        1.1.3 不急于死的认知第17-19页
    1.2 残疾的“普世体验”第19-22页
        1.2.1 残疾的主题——基督教里的惩戒和救赎第19-21页
        1.2.2 客体与主体永恒的关系第21-22页
    1.3 务虚和荒诞的文学介入第22-28页
        1.3.1 务虚的写作构架第22-23页
        1.3.2 孤独、欲望和恐惧的处境第23-26页
        1.3.3 佛教的虚无与超脱第26-28页
2 前行中的张望——探寻哲思之路第28-39页
    2.1 应对苦难的途径第28-33页
        2.1.1 “宗教精神”的确证第28-30页
        2.1.2 自我价值的回归第30-31页
        2.1.3 苦难的体验与探寻第31-33页
    2.2 过程论的启悟第33-36页
        2.2.1 生命“苦难论”第34-35页
        2.2.2 活在当下的“过程哲学”第35-36页
    2.3 精神寄托的理想支柱第36-39页
        2.3.1 “交叉路径”下的文学创作第36-38页
        2.3.2 神性和智性的辩证共存第38-39页
3 向死而生的文学理念第39-46页
    3.1 “心魂的伊甸园”第40-42页
    3.2 “昼的基督,夜的佛”第42-43页
    3.3 心灵的抚慰与神性的升华第43-46页
        3.3.1 爱之恒途:宗教精神的终极指向第43-44页
        3.3.2 爱之语言:情感的运筹与信仰第44-46页
4 史铁生创作中的哲学观和文化反思第46-50页
    4.1 史铁生书写精神状况的价值和意义第46-48页
        4.1.1 游弋于宗教与哲学之间第46-47页
        4.1.2 困境中的抗争——现代人生存境遇的写照第47-48页
    4.2 当下文学的哲学追求与“辨析”第48-50页
结束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的科研情况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的海外华人流散文学研究--以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为例
下一篇:9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热”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