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的海外华人流散文学研究--以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0.1 本选题的基本内容 | 第8-10页 |
0.2 本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0.3 本选题的意义、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 身份认同(“identity”)简述 | 第14-29页 |
1.1 身份认同(“identity”)的兴起 | 第14-17页 |
1.2 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辨析 | 第17-21页 |
1.3 身份认同研究范式的嬗变 | 第21-24页 |
1.3.1 以主体为核心的启蒙主义身份认同 | 第21-22页 |
1.3.2 社会身份认同 | 第22页 |
1.3.3 后现代去中心的身份认同 | 第22-24页 |
1.4 身份认同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 第24-29页 |
2 海外华人流散文学与认同问题 | 第29-38页 |
2.1 “海外华文文学”相关问题 | 第29-32页 |
2.2 海外华人流散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 第32-38页 |
2.2.1 “流散”与“流散文学”相关概念辨析 | 第32-34页 |
2.2.2 海外华人流散文学的核心:身份认同 | 第34-36页 |
2.2.3 海外华人流散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36-38页 |
3 台湾“留学人”的身份焦虑 | 第38-53页 |
3.1 白先勇“纽约客”的认同焦虑 | 第40-45页 |
3.1.1 白先勇:最后的贵族 | 第40-42页 |
3.1.2 去国怀乡:在中国想象与美国想象之间 | 第42-45页 |
3.2 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失根焦虑 | 第45-49页 |
3.2.1 於梨华:漂泊的孤儿 | 第45-46页 |
3.2.2 异域飘零:“寻根”者的无限徘徊 | 第46-49页 |
3.3 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女性寓言 | 第49-53页 |
3.3.1 聂华苓:忧郁的流浪者 | 第49-50页 |
3.3.2 边缘困境:女性身份的挣扎与呐喊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