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什么叫合同话语 | 第19-21页 |
1.2 本研究概况 | 第21-30页 |
1.2.1 研究价值 | 第21-23页 |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5页 |
1.2.3 研究方法与语料 | 第25-30页 |
1.3 篇章布局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2-42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合同话语的国外研究综述 | 第32-35页 |
2.2.1 合同行为话语研究 | 第32-33页 |
2.2.2 合同目的话语研究 | 第33页 |
2.2.3 合同话语的其他研究 | 第33-35页 |
2.2.4 合同话语国外研究述评 | 第35页 |
2.3 合同话语的国内研究综述 | 第35-39页 |
2.3.1 合同行为话语研究 | 第35-36页 |
2.3.2 合同目的话语研究 | 第36-37页 |
2.3.3 合同话语的其他研究 | 第37-39页 |
2.3.4 合同话语国内研究述评 | 第39页 |
2.4 小结:成就与不足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第42-67页 |
3.1 引言 | 第42-44页 |
3.2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 第44-49页 |
3.2.1 “施行式与记述式”之分 | 第44-45页 |
3.2.2 “显性施行式与隐性施行式”之分 | 第45-46页 |
3.2.3 “言语行为”三分说 | 第46-48页 |
3.2.4 话语施事力的分类 | 第48-49页 |
3.3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 第49-56页 |
3.3.1 言语行为四分法 | 第50-51页 |
3.3.2 间接言语行为 | 第51-53页 |
3.3.3 话语施事行为的分类 | 第53-55页 |
3.3.4 言语行为与意向性 | 第55-56页 |
3.4 目的原则 | 第56-63页 |
3.4.1 目的论的变迁 | 第56-59页 |
3.4.2 目的关系 | 第59页 |
3.4.3 目的分析 | 第59-60页 |
3.4.4 目的交际 | 第60-61页 |
3.4.5 目的语境 | 第61-63页 |
3.5 合同话语三维分析框架 | 第63-65页 |
3.5.1 合同话语言语行为层面(具体层面) | 第63-64页 |
3.5.2 合同话语间接言语行为层面(抽象层面) | 第64-65页 |
3.5.3 合同话语目的层面(现实层面) | 第65页 |
3.6 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汉语合同话语分析 | 第67-114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合同话语施行式分析 | 第67-77页 |
4.2.1 合同话语显性施行式分析 | 第67-72页 |
4.2.2 合同话语隐性施行式分析 | 第72-77页 |
4.3 合同言语行为分析 | 第77-104页 |
4.3.1 合同言内行为分析:重叠发音行为 | 第79-81页 |
4.3.2 合同言内行为分析:发语行为 | 第81-82页 |
4.3.3 合同言内行为分析:发言行为 | 第82-87页 |
4.3.4 合同言外行为分析:行为客体、行为对象(人) | 第87-89页 |
4.3.5 合同言外行为分析:行为主体、原由和方式、行为对象(实物) | 第89-90页 |
4.3.6 合同言外行为分析:数字言外行为 | 第90-92页 |
4.3.7 合同以言取效行为分析:对应取效行为 | 第92-98页 |
4.3.8 合同以言取效行为分析:宏观和微观流程取效行为 | 第98-104页 |
4.4 合同言语行为序列分析 | 第104-113页 |
4.4.1 合同言语行为预示语列分析 | 第105-108页 |
4.4.2 合同言语行为轮流语列分析 | 第108-110页 |
4.4.3 合同言语行为宣告语列分析 | 第110-113页 |
4.5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间接言语行为视角下的汉语合同话语分析 | 第114-153页 |
5.1 引言 | 第114页 |
5.2 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类及分析 | 第114-120页 |
5.2.1 规约性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第114-118页 |
5.2.2 非规约性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第118-120页 |
5.3 合同间接言语行为的言外之意分析 | 第120-134页 |
5.3.1 “单方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第121-123页 |
5.3.2 “双方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第123-125页 |
5.3.3 “不能明说的言外之意’啥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第125-127页 |
5.3.4 “不想明说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第127-130页 |
5.3.5 “不便明说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第130-132页 |
5.3.6 “不必明说的言外之意”合同间接言语行为分析 | 第132-134页 |
5.4 合同间接言语行为的动态语境分析 | 第134-152页 |
5.4.1 合同话语人的条件不对称动态语境分析 | 第135-143页 |
5.4.2 合同话语人的目的不一致动态语境分析 | 第143-146页 |
5.4.3 合同话语人的利益不确定动态语境分析 | 第146-152页 |
5.5 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六章 目的原则视角下的汉语合同话语分析 | 第153-207页 |
6.1 引言 | 第153页 |
6.2 合同言语行为与目的原则二者的辩证关系 | 第153-154页 |
6.2.1 目的牵引着合同言语行为 | 第153-154页 |
6.2.2 合同言语行为受到目的的约束 | 第154页 |
6.3 合同话语目的原则的分类 | 第154-157页 |
6.3.1 显性的合同当事人目的原则 | 第155-157页 |
6.3.2 隐性的国家目的原则 | 第157页 |
6.4 合同话语目的关系分析 | 第157-172页 |
6.4.1 目的中性的合同言语行为 | 第158-161页 |
6.4.2 目的一致的合同言语行为 | 第161-162页 |
6.4.3 目的冲突的合同言语行为 | 第162-172页 |
6.5 应对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博弈策略 | 第172-176页 |
6.5.1 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归类式博弈策略 | 第172-173页 |
6.5.2 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信息扩展式博弈策略 | 第173-175页 |
6.5.3 目的冲突合同言语行为的蜈蚣式博弈策略 | 第175-176页 |
6.6 合同话语目的层次分析 | 第176-198页 |
6.6.1 《合同法》总则的总目的和子目的层次分析 | 第177-179页 |
6.6.2 《合同法》分则的总目的和子目的层次分析 | 第179-189页 |
6.6.3 《合同法》附则的总目的和子目的层次分析 | 第189-191页 |
6.6.4 合同实务中的一级目的层次话语分析 | 第191-193页 |
6.6.5 合同实务中的二级目的层次话语分析 | 第193-195页 |
6.6.6 合同实务中的三级目的层次话语分析 | 第195-197页 |
6.6.7 合同实务中的四级目的层次话语分析 | 第197-198页 |
6.7 目的原则分析下的合同话语连贯关系 | 第198-205页 |
6.7.1 目的内嵌式合同话语连贯分析 | 第199-200页 |
6.7.2 目的默认式合同话语连贯分析 | 第200-203页 |
6.7.3 利益驱动式合同话语连贯分析 | 第203-205页 |
6.8 小结 | 第205-20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7-218页 |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207-211页 |
7.1.1 具体层面:合同话语言语行为层面 | 第208-209页 |
7.1.2 抽象层面:合同话语间接言语行为层面 | 第209-210页 |
7.1.3 现实层面:合同话语目的层面 | 第210-211页 |
7.2 本研究的启示 | 第211-213页 |
7.2.1 语用学理论运用的包容性 | 第211页 |
7.2.2 合同话语语用研究的迫切性 | 第211-212页 |
7.2.3 合同法律话语语用研究的孕育 | 第212页 |
7.2.4 对合同当事人与司法人员的启示 | 第212-213页 |
7.3 本研究的创新 | 第213-215页 |
7.3.1 中西语用学理论结合与合同话语三维分析框架 | 第213页 |
7.3.2 合同言语行为序列与合同话语连贯 | 第213-214页 |
7.3.3 合同间接言语行为言外之意与合同话语动态语境 | 第214页 |
7.3.4 合同话语目的矛盾与目的统一 | 第214-215页 |
7.3.5 合同话语与目的原则研究领域的扩展 | 第215页 |
7.3.6 合同双向言语行为与合同多向言语行为 | 第215页 |
7.3.7 合同话语语用:从立法行为到法律行为再到司法行为 | 第215页 |
7.4 研究局限与不足 | 第215-216页 |
7.5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16-217页 |
7.6 结束语 | 第217-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34页 |
后记 | 第234-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