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9-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1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4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5-29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9-35页 |
2.1 交通流基本图模型 | 第29-30页 |
2.2 拥堵传播消散规律研究 | 第30-32页 |
2.2.1 路段的拥堵传播消散模型 | 第30-32页 |
2.2.2 网络化的拥堵传播消散模型 | 第32页 |
2.3 动态路径诱导研究 | 第32-34页 |
2.3.1 动态路径诱导系统应用 | 第32-33页 |
2.3.2 动态路径诱导方法研究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基于多源数据的路网全样本流量测算 | 第35-59页 |
3.1 城市道路等级 | 第35-37页 |
3.2 基于Van Aerde模型的快速路交通流基本图 | 第37-42页 |
3.2.1 快速路平均流量、平均速度时变特征 | 第37-38页 |
3.2.2 快速路交通流基本图时变特征 | 第38-39页 |
3.2.3 快速路交通流基本图模型 | 第39-42页 |
3.3 基于Underwood模型的主干路交通流基本图 | 第42-46页 |
3.3.1 主干路平均流量、平均速度时变特征 | 第42页 |
3.3.2 主干路交通流基本图时变特征 | 第42-43页 |
3.3.3 主干路交通流基本图模型 | 第43-46页 |
3.4 基于Underwood模型的次支路交通流基本图 | 第46-50页 |
3.4.1 次支路平均流量、平均速度时变特征 | 第47页 |
3.4.2 次支路交通流基本图时变特征 | 第47-48页 |
3.4.3 次支路交通流基本图模型 | 第48-50页 |
3.5 基于多源数据的路网全样流量测算 | 第50-56页 |
3.5.1 路网全样流量测算方法 | 第50-53页 |
3.5.2 路网全样流量测算验证 | 第53-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4 快速路突发事件影响范围模型 | 第59-87页 |
4.1 快速路拥堵传播消散特征分析 | 第59-65页 |
4.1.1 偶发拥堵传播消散特征分析方法 | 第59-62页 |
4.1.2 偶发拥堵传播边界修正方法 | 第62-64页 |
4.1.3 偶发拥堵边界识别修正 | 第64-65页 |
4.2 冲击波模型概述 | 第65-68页 |
4.3 突发事件下快速路拥堵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 第68-70页 |
4.3.1 瓶颈段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 第68-69页 |
4.3.2 拥堵区域车辆绕行影响因素 | 第69-70页 |
4.3.3 上游流量影响因素 | 第70页 |
4.4 基于冲击波理论的快速路拥堵传播模型 | 第70-81页 |
4.4.1 快速路下游流量时变模型 | 第70-74页 |
4.4.2 快速路上游流量时变模型 | 第74-77页 |
4.4.3 密度计算 | 第77-78页 |
4.4.4 算法设计 | 第78-79页 |
4.4.5 Logit模型参数估计 | 第79-81页 |
4.5 案例分析 | 第81-84页 |
4.5.1 案例设计 | 第81-82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5 基于路段传输模型的拥堵网络化传播算法 | 第87-121页 |
5.1 基于冲击波模型的路段拥堵传播 | 第87-94页 |
5.1.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87-88页 |
5.1.2 拥堵在快速路路段的传播 | 第88-89页 |
5.1.3 拥堵在非快速路路段的传播 | 第89-90页 |
5.1.4 基本路段拥堵传播特性 | 第90-94页 |
5.2 基于路段传输模型的节点处拥堵传播 | 第94-101页 |
5.2.1 快速路分流区域的拥堵传播 | 第96-97页 |
5.2.2 快速路合流区域的拥堵传播 | 第97-98页 |
5.2.3 信号控制交叉口的拥堵传播 | 第98-101页 |
5.3 面向实际应用的拥堵网络化传播算法 | 第101-111页 |
5.3.1 实际路网属性 | 第101-102页 |
5.3.2 实际路网下拥堵网络化传播算法设计 | 第102-111页 |
5.4 案例分析 | 第111-118页 |
5.4.1 案例背景 | 第111-113页 |
5.4.2 模型参数确定 | 第113-115页 |
5.4.3 结果分析 | 第115-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6 基于拥堵传播消散规律的动态路径诱导方法 | 第121-149页 |
6.1 动态交通网络中的道路权重 | 第122-129页 |
6.1.1 路段行程时间构成 | 第122-123页 |
6.1.2 路段非拥挤部分行程时间 | 第123-126页 |
6.1.3 交叉口延误时间 | 第126-129页 |
6.2 基于改进Dij kstra算法的动态最优路径方法 | 第129-134页 |
6.2.1 算法原理 | 第129-130页 |
6.2.2 动态网络下的Dijkstra算法设计 | 第130-132页 |
6.2.3 动态网络下的Dijkstra算法优化 | 第132-134页 |
6.3 案例分析 | 第134-146页 |
6.3.1 案例设计 | 第135-139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139-1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6-14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49-15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59页 |
作者简历 | 第159-16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