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陶器刻划符号与汉字起源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汉字起源的传说及学者的研究状况 | 第12-16页 |
一、汉字的起源的传说 | 第12-13页 |
1、仓颉造字说 | 第12页 |
2、结绳说 | 第12页 |
3、八卦起源说 | 第12-13页 |
4、河图洛书说 | 第13页 |
二、《说文解字·叙》中关于文字起源的论述 | 第13-14页 |
三、当代学者对汉字起源的一些看法 | 第14-16页 |
1、仓颉造字说 | 第14页 |
2、全民造字说 | 第14-15页 |
3、图画说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上古陶器刻划符号及其性质 | 第16-39页 |
一、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刻划符号 | 第16-17页 |
二、仰韶文化刻划符号 | 第17-20页 |
三、马家窑文化彩绘符号 | 第20-21页 |
四、大汶口文化刻划符号 | 第21-23页 |
五、龙山文化刻划符号 | 第23-25页 |
六、陶寺文化朱书陶符 | 第25-27页 |
七、大溪文化(附屈家岭文化)刻划符号 | 第27-28页 |
八、石家河文化刻划符号 | 第28页 |
九、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 | 第28-29页 |
十、崧泽文化刻划符号 | 第29-30页 |
十一、良渚文化刻划符号 | 第30-32页 |
十二、小河沿文化刻划符号 | 第32页 |
十三、西樵山文化刻划符号 | 第32-33页 |
十四、二里头文化刻划符号 | 第33-35页 |
十五、商代遗址陶器符号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少数民族记事木刻符号及其性质 | 第39-47页 |
一、西南少数民族记事木刻 | 第39-42页 |
1、以木刻记日、记数 | 第39-40页 |
2、以木刻作为信函、通知 | 第40页 |
3、以木刻作为债约凭证 | 第40-41页 |
4、以木刻为婚姻、会盟的信物 | 第41页 |
5、用木刻记录重要事件 | 第41-42页 |
二、特定的刻划符号 | 第42-47页 |
1、普米族刻划符号 | 第42-44页 |
2、纳西族刻划符号 | 第44-47页 |
(1) 数字符号 | 第44-45页 |
(2) 方位符号 | 第45页 |
(3) 占有符号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汉字起源的探索 | 第47-60页 |
一、上古陶器刻划符号的性质及其与汉字起源的关系 | 第47-50页 |
二、汉字在夏朝末期形成体系 | 第50-57页 |
1、商代遗址——小屯殷墟遗址 | 第51页 |
2、商代遗址——藁城台西遗址 | 第51-52页 |
3、商代遗址——吴城文化遗址 | 第52-53页 |
4、商代遗址——小双桥文化遗址 | 第53-54页 |
5、商代遗址——郑州商城遗址 | 第54页 |
6、商代遗址——偃师商城遗址 | 第54页 |
7、夏文化——二里头文化 | 第54-57页 |
三、汉字萌芽于新石器早期 | 第57-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