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11-13页 |
| 1.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一、文本细读理论与鲁迅作品教学 | 第13-20页 |
| (一)文本细读的理论渊源 | 第13-16页 |
| 1.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 | 第13页 |
| 2.我国古代的文本细读 | 第13-14页 |
| 3.文本细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 第14-16页 |
| (二)文本细读理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16-17页 |
| 1.文化研究语境下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16页 |
| 2.课程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第16-17页 |
| (三)文本细读理论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 | 第17-20页 |
| 1.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鲁迅语言文字的认识 | 第17-18页 |
| 2.有助于挖掘鲁迅作品中难以直抒的感情 | 第18页 |
| 3.有利于理解鲁迅作品中丰富深邃的思想 | 第18页 |
| 4.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鲁迅本人的全面认知 | 第18-19页 |
| 5.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人文情怀 | 第19-20页 |
| 二、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 (一)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20-23页 |
| 1.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的梳理 | 第20-21页 |
| 2.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鲁迅作品教学现状调查 | 第21-23页 |
| (二)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23-25页 |
| 1.师生对文本细节的关注和挖掘不够 | 第23页 |
| 2.师生在鲁迅作品的理解上存在着思维定式 | 第23-24页 |
| 3.鲁迅作品所产生的特殊时代及语言风格影响学生的理解 | 第24页 |
| 4.教师本人对于鲁迅及其作品存在隔膜 | 第24-25页 |
| (三)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 | 第25-27页 |
| 1.鲁迅作品的表达为写作教学提供了范例 | 第25页 |
| 2.鲁迅作品的思想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 | 第25-27页 |
| 三、文本细读理论在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实施 | 第27-39页 |
| (一)文本细读理论于鲁迅作品教学内容上的选择 | 第27-31页 |
| 1.于鲁迅作品中的矛盾处生疑 | 第27-28页 |
| 2.于鲁迅作品中的反复处求解 | 第28-29页 |
| 3.于鲁迅作品中的关键点着眼 | 第29-31页 |
| (二)文本细读理论在鲁迅作品教学方法上的确立策略 | 第31-36页 |
| 1.朗读法 | 第31-32页 |
| 2.体验法 | 第32页 |
| 3.想象法 | 第32-33页 |
| 4.还原法 | 第33-34页 |
| 5.比较法 | 第34-36页 |
| (三)提高教师文本细读的能力 | 第36-39页 |
| 1.认真学习文本细读理论的相关知识 | 第36-37页 |
| 2.努力建构科学的“文本细读”观 | 第37页 |
| 3.切实做到多读书勤思考 | 第37-38页 |
| 4.积极观摩文本细读示范课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附录 | 第42-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