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一 绪论 | 第9-13页 |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 课题的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3页 |
(二) 动机理论 | 第13-14页 |
(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4-15页 |
三 高一学生实际学习物理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15-25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15页 |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15-17页 |
1 调查对象 | 第15页 |
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15-17页 |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17-25页 |
1 高一学生对自己物理成绩的满意度较低 | 第17-18页 |
2 相比于初中,学生认为高中物理难度大,表现出不适应 | 第18-19页 |
3 物理学困生学习动机弱于物理成绩优秀者 | 第19-20页 |
4 课堂学习行为不能自主,需要教师指导 | 第20-21页 |
5 在物理中应用数学的能力薄弱 | 第21页 |
6 不善于以抽象概念或理论为前提的科学推理 | 第21-22页 |
7 物理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品质有待养成 | 第22-25页 |
四 高一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一) 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 | 第25-26页 |
1 知识内容从浅显、生动到深刻、严谨的变化 | 第25页 |
2 知识体系从单一到系统的变化 | 第25-26页 |
(二) 初高中物理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存在差异 | 第26-27页 |
1 初高中物理课程目标不同 | 第26-27页 |
2 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到严谨理论解决问题的变化 | 第27页 |
3 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 | 第27页 |
(三) 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 | 第27-28页 |
(四)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面的原因 | 第28-30页 |
五 解决高一学生物理学科学习存在的问题的策略建议 | 第30-39页 |
(一) 有效进行知识内容的衔接 | 第30-31页 |
1 准确了解初高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 第30-31页 |
2 针对学习高中知识的需求,对初中物理知识给予必要的梳理和补充 | 第31页 |
(二)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主动适应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要求 | 第31-34页 |
1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思维、方法的指导 | 第31-33页 |
2 授课时注重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 第33-34页 |
(三) 有效进行能力衔接 | 第34-35页 |
1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 第34-35页 |
2 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 第35页 |
(四) 强化学习动机 | 第35-39页 |
1 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 | 第35-36页 |
2 利用物理学史,增加课堂魅力 | 第36-37页 |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37-39页 |
六 结束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