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一)中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提问技术利于有效教学 | 第9页 |
(二)教师课堂提问技术有待提高 | 第9-10页 |
(三)美国对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术的研究成果颇丰 | 第10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一)提问 | 第10-11页 |
(二)课堂提问 | 第11页 |
(三)提问技术 | 第11-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国外课堂提问研究现状——以美国为主 | 第12-16页 |
(二)国内课堂提问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基于已有研究的思考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9-20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提问的目的和价值 | 第20-24页 |
一、提问的目的 | 第20-21页 |
二、提问的价值 | 第21-24页 |
第二章 课堂问题的类型 | 第24-33页 |
一、课堂问题的二级分类体系 | 第24-27页 |
(一)封闭型问题和开放型问题 | 第24-25页 |
(二)回忆性问题和思考性问题 | 第25-27页 |
二、课堂问题的多级分类体系 | 第27-33页 |
(一)布卢姆的六级问题分类体系 | 第27-29页 |
(二)莫尔的四级问题分类体系 | 第29-30页 |
(三)布朗和埃特蒙森的问题分类体系 | 第30-31页 |
(四)克拉克和斯塔德问题分类体系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课堂提问的原则 | 第33-36页 |
一、提问应有充分准备 | 第33页 |
二、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 第33页 |
三、提问应注意个别性 | 第33-34页 |
四、提问应遵循难易适中 | 第34页 |
五、提问应具有趣味性 | 第34页 |
六、提问应该是善意的 | 第34页 |
七、提问应公平分配回答问题的机会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课堂提问的策略 | 第36-51页 |
一、问题表述要清楚、详细而精确 | 第36-37页 |
(一)影响问题模糊不清楚的因素 | 第36-37页 |
(二)保持问题清楚、详细而精确的方法 | 第37页 |
二、提有效的问题 | 第37-38页 |
三、提不同水平的问题 | 第38-40页 |
(一)低水平的问题 | 第39页 |
(二)高水平的问题 | 第39-40页 |
四、通过探究让学生的回答更加清晰 | 第40-41页 |
五、给学生留出回答问题的思考时间 | 第41-45页 |
(一)停顿时间 | 第42页 |
(二)等待时间 | 第42-45页 |
六、鼓励学生全体或大多数参与课堂提问 | 第45-47页 |
(一)提示与转引 | 第45-46页 |
(二)平衡自愿回答问题与非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 | 第46-47页 |
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 第47-49页 |
(一)教学生掌握一些提问技能 | 第48页 |
(二)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 第48页 |
(三)为学生营造提问的氛围 | 第48-49页 |
八、区别性地评价和表扬学生的回答 | 第49-51页 |
(一)有效反馈学生正确的回答 | 第49页 |
(二)帮助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完整的学生 | 第49-50页 |
(三)反馈答案要具体而不同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美国教师课堂提问技术的反思与启示 | 第51-55页 |
一、提问是可以通过练习而掌握的艺术 | 第51页 |
二、重视教师职前及在职提问技术的培训 | 第51-52页 |
三、明确问题类型有助于教师有效提问 | 第52-53页 |
四、理论必须运用于教学实践 | 第53页 |
五、反馈和分析提问技术的使用效果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