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2.1 文献分析法 | 第10页 |
1.2.2 访谈法 | 第10页 |
1.2.3 个案工作法 | 第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5 社会工作介入家庭教育 | 第17-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1 随迁子女 | 第20页 |
2.1.2 家庭教育 | 第20-21页 |
2.2 理论概述 | 第21-25页 |
2.2.1 优势视角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增能理论 | 第22-23页 |
2.2.3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 第23页 |
2.2.4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5-28页 |
3.1 调查的总体情况 | 第25页 |
3.2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 | 第25-26页 |
3.2.1 经济因素 | 第25页 |
3.2.2 时间上的限制 | 第25-26页 |
3.2.3 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 第26页 |
3.3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理念的偏差 | 第26-27页 |
3.3.1 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 | 第26页 |
3.3.2 只重成绩,不重素质教育 | 第26-27页 |
3.4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 | 第27-28页 |
3.4.1 教育方式单一 | 第27页 |
3.4.2 不注重言传身教的影响 | 第27页 |
3.4.3 亲子关系不良 | 第27-28页 |
第4章 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条件分析 | 第28-31页 |
4.1 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服务的现实条件 | 第28-30页 |
4.1.1 家庭教育问题突出亟需社工专业服务 | 第28-29页 |
4.1.2 社会支持不足为社工介入提供动力 | 第29-30页 |
4.2 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服务的优势条件 | 第30-31页 |
4.2.1 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实现"授人以渔" | 第30页 |
4.2.2 扮演多种角色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 | 第30-31页 |
第5章 社工介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 第31-48页 |
5.1 案例一:忽视型的教养方式 | 第31-38页 |
5.1.1 案主基本情况 | 第31-33页 |
5.1.2 问题分析与诊断 | 第33页 |
5.1.3 确定目标与计划的制定 | 第33-34页 |
5.1.4 正式介入 | 第34-38页 |
5.1.5 效果评估 | 第38页 |
5.2 案例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 | 第38-43页 |
5.2.1 案主基本情况 | 第38-39页 |
5.2.2 问题分析与诊断 | 第39页 |
5.2.3 确定目标与计划的制定 | 第39-40页 |
5.2.4 正式介入 | 第40-43页 |
5.2.5 效果评估 | 第43页 |
5.3 案例三:放纵型教养方式 | 第43-48页 |
5.3.1 案主基本情况 | 第43-44页 |
5.3.2 问题分析与诊断 | 第44页 |
5.3.3 确定目标与制定计划 | 第44-45页 |
5.3.4 正式介入 | 第45-47页 |
5.3.5 效果评估 | 第47-48页 |
第6章 总结和反思 | 第48-53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6.1.1 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服务现实可行 | 第48页 |
6.1.2 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服务效果明显 | 第48-49页 |
6.1.3 社工介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领域的专业技能仍需提升 | 第49页 |
6.2 建议 | 第49-52页 |
6.2.1 政府层面 | 第49-50页 |
6.2.2 家长层面 | 第50-51页 |
6.2.3 学校层面 | 第51页 |
6.2.4 社区层面 | 第51-52页 |
6.3 反思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