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滑行前三体高速客货运输船舱室噪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0-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2 统计能量法和AutoSEA2 | 第14-20页 |
2.1 统计能量法(SEA) | 第14-18页 |
2.1.1 概述 | 第14-15页 |
2.1.2 统计能量法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2.1.3 统计能量法的适用范围和基本假设 | 第16-17页 |
2.1.4 子系统间功率流平衡方程 | 第17-18页 |
2.2 AutoSEA2 | 第18-19页 |
2.2.1 AutoSEA2基本简介 | 第18-19页 |
2.2.2 AutoSEA2使用介绍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统计能量法参数确定 | 第20-28页 |
3.1 模态密度 | 第20-22页 |
3.1.1 一维梁横向振动的模态密度 | 第20-21页 |
3.1.2 二维平板振动系统的模态密度 | 第21-22页 |
3.1.3 声场的模态密度 | 第22页 |
3.2 内损耗因子 | 第22-23页 |
3.3 耦合损耗因子 | 第23-26页 |
3.3.1 结构与声场之间的耦合损耗因子 | 第23-24页 |
3.3.2 声场与声场之间的耦合损耗因子 | 第24-25页 |
3.3.3 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耦合损耗因子 | 第25-26页 |
3.4 输入功率 | 第26-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三体船舱室噪声统计能量分析 | 第28-63页 |
4.1 船舶噪声简介 | 第28-29页 |
4.1.1 船舶噪声类型及传播途径 | 第28页 |
4.1.2 计权声级 | 第28-29页 |
4.2 三体船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 第29-62页 |
4.2.1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29-39页 |
4.2.2 船舶激励源 | 第39-57页 |
4.2.3 船舶舱室噪声计算结果 | 第57-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船舶舱室噪声控制 | 第63-91页 |
5.1 噪声控制方法 | 第63-68页 |
5.1.1 噪声控制的一般性原则 | 第63页 |
5.1.2 吸声 | 第63-65页 |
5.1.3 隔声 | 第65-66页 |
5.1.4 隔振 | 第66-67页 |
5.1.5 阻尼减振 | 第67-68页 |
5.1.6 消声 | 第68页 |
5.2 舱室噪声控制 | 第68-91页 |
5.2.1 舱室噪声能量来源分析 | 第68-71页 |
5.2.2 对三体船直接进行降噪 | 第71-73页 |
5.2.3 舱室噪声能量成分分析 | 第73-76页 |
5.2.4 舱室降噪材料种类的选择 | 第76-82页 |
5.2.5 对目标舱室进行降噪 | 第82-86页 |
5.2.6 对主要噪声源舱室进行降噪 | 第86-91页 |
结论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