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3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交通流基本参数 | 第18-20页 |
2.1.2 交通流特征参数 | 第20-21页 |
2.2 传统路段交通流基本图模型 | 第21-25页 |
2.3 宏观基本图模型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2.3.1 MFD的存在性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2.3.2 MFD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2.4 城市道路交通流参数关系模型的研究综述 | 第28-34页 |
2.4.1 城市道路交通流参数关系模型 | 第28-30页 |
2.4.2 城市道路交通流参数关系研究综述 | 第30-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数据采集与数据特性分析 | 第36-50页 |
3.1 速度数据 | 第36-42页 |
3.1.1 FCD采集方法概述 | 第36-38页 |
3.1.2 浮动车速度数据特性分析 | 第38-42页 |
3.2 流量数据 | 第42-46页 |
3.2.1 RTMS数据 | 第42-44页 |
3.2.2 流量调查概述 | 第44-45页 |
3.2.3 流量调查数据 | 第45-46页 |
3.3 多源数据集成与匹配 | 第46-48页 |
3.3.1 数据集成方法 | 第47页 |
3.3.2 多源数据匹配方法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北京市各等级道路交通流基本图研究 | 第50-70页 |
4.1 城市道路等级概述 | 第50-51页 |
4.2 单路段流量-速度关系模型 | 第51-54页 |
4.2.1 路段交通流参数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4.2.2 路段交通流基本图模型 | 第52-54页 |
4.3 各等级道路交通流参数关系散点图及时变规律分析 | 第54-63页 |
4.3.1 快速路交通流参数关系散点图及速度、流量时变规律分析 | 第55-57页 |
4.3.2 主干路交通流参数关系散点图及速度、流量时变规律分析 | 第57-60页 |
4.3.3 次支路交通流参数关系散点图及速度、流量时变规律分析 | 第60-63页 |
4.4 各等级道路交通流基本图模型构建 | 第63-68页 |
4.4.1 模型形式的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4.4.2 北京市各等级道路交通流基本图模型构建 | 第66-68页 |
4.5 基于交通流基本图模型的各等级道路交通流特性对比分析 | 第68-6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北京市分区域路网宏观基本图研究 | 第70-78页 |
5.1 北京市部分城区的道路网络结构 | 第70-72页 |
5.2 区域路网交通流宏观基本图模型 | 第72-74页 |
5.2.1 宏观路网交通流参数计算 | 第72-73页 |
5.2.2 宏观交通流基本图模型 | 第73-74页 |
5.3 基于MFD的区域路网性能评价 | 第74-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6 实例应用 | 第78-88页 |
6.1 低排放区(LEZ)交通政策方案 | 第78-79页 |
6.2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第79-86页 |
6.2.1 方案实施前后的速度变化效果评价 | 第79-84页 |
6.2.2 方案实施后的交通减排效果评价 | 第84-8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第88-89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