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铁盖挖半逆作车站基坑变形特征及变形预警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盖挖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盖挖法理论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盖挖法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盖挖法技术特点及车站工法选型 | 第17-29页 |
2.1 盖挖顺作法 | 第17-20页 |
2.1.1 盖挖顺作法技术特点 | 第18-19页 |
2.1.2 盖挖顺作法优缺点 | 第19-20页 |
2.2 盖挖逆作法 | 第20-22页 |
2.2.1 盖挖逆作法技术特点 | 第21-22页 |
2.2.2 盖挖逆作法优缺点 | 第22页 |
2.3 盖挖半逆作法 | 第22-23页 |
2.3.1 盖挖半逆作法技术特点 | 第23页 |
2.3.2 盖挖半逆作法优缺点 | 第23页 |
2.4 五四广场地铁车站施工工法选型 | 第23-28页 |
2.4.1 工程概况 | 第23-25页 |
2.4.2 工程地质 | 第25页 |
2.4.3 水文地质 | 第25-26页 |
2.4.4 基坑地下管线情况 | 第26-27页 |
2.4.5 施工工法比选确定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地铁车站基坑变形机理分析 | 第29-49页 |
3.1 车站基坑变形理论 | 第29-32页 |
3.1.1 坑底隆起变形 | 第30页 |
3.1.2 围护结构变形 | 第30-31页 |
3.1.3 周边土体沉降变形 | 第31-32页 |
3.2 车站基坑变形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3.2.1 固有因素影响 | 第32-33页 |
3.2.2 施工因素影响 | 第33页 |
3.2.3 设计因素影响 | 第33-34页 |
3.3 车站基坑变形理论计算方法 | 第34-40页 |
3.3.1 Peck曲线法 | 第34-36页 |
3.3.2 地层损失法 | 第36-39页 |
3.3.3 时空效应估算法 | 第39页 |
3.3.4 基坑抗隆起安全系数法 | 第39-40页 |
3.3.5 数值模拟法 | 第40页 |
3.4 土岩结合地层中常用围护结构形式 | 第40-45页 |
3.4.1 地下连续墙 | 第40-41页 |
3.4.2 桩锚支护 | 第41-43页 |
3.4.3 桩撑支护 | 第43-44页 |
3.4.4 组合支护 | 第44-45页 |
3.5 车站基坑围护结构常见变形特征 | 第45-46页 |
3.6 基坑变形控制常见措施 | 第46-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车站基坑数值模拟分析 | 第49-83页 |
4.1 车站基坑模型计算参数选定 | 第49-53页 |
4.1.1 岩土体本构模型的选择 | 第49-51页 |
4.1.2 模型计算截面及相关参数 | 第51-53页 |
4.2 车站二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53-60页 |
4.2.1 二维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2.2 二维模型施工工况模拟 | 第54-56页 |
4.2.3 二维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4.3 车站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 第60-68页 |
4.3.1 三维模型施工工况模拟 | 第60-66页 |
4.3.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4.4 车站基坑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8-82页 |
4.4.1 车站基坑监测手段 | 第68-71页 |
4.4.2 车站现场实测数据整理 | 第71-75页 |
4.4.3 车站基坑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计算对比 | 第75-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吊脚桩受力分析及变形研究 | 第83-93页 |
5.1 吊脚桩支护形式 | 第83-84页 |
5.2 吊脚桩支护和普通桩锚支护受力对比 | 第84-85页 |
5.3 吊脚桩支护和普通桩锚支护破坏形式对比 | 第85-86页 |
5.4 吊脚桩设计计算要点 | 第86-87页 |
5.5 吊脚桩变形数值计算 | 第87-9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6 变形预警在车站基坑变形控制上的应用 | 第93-101页 |
6.1 基坑变形预警概述 | 第93-94页 |
6.2 预警值的确定 | 第94-96页 |
6.3 五四广场车站基坑变形预警值制定 | 第96-99页 |
6.4 基坑变形预警对变形控制的意义 | 第9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7.1 结论 | 第101-102页 |
7.2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