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X体”探析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2. “X体”的分类及特性 | 第18-37页 |
2.1 “X体”的结构特征 | 第18-22页 |
2.1.1 “X”的类型 | 第18-20页 |
2.1.2 “X”的词性 | 第20-22页 |
2.2 “X体”的分类 | 第22-32页 |
2.2.1 “X体”语义类型分类 | 第22-29页 |
2.2.2 “X体”仿拟形式分类 | 第29-32页 |
2.3 “X体”的特性 | 第32-37页 |
2.3.1 不对称性 | 第32-33页 |
2.3.2 不平衡性 | 第33-35页 |
2.3.3 能产性 | 第35页 |
2.3.4 时代性及生动性 | 第35-37页 |
3. “X体”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效果 | 第37-44页 |
3.1 “X体”的修辞分析 | 第37-41页 |
3.1.1 “X体”名称的修辞分析 | 第37-38页 |
3.1.2 “X体”文本的修辞分析 | 第38-41页 |
3.2 “X体”文本的表达效果 | 第41-44页 |
3.2.1 消遣娱乐 | 第41-42页 |
3.2.2 发泄情绪 | 第42页 |
3.2.3 调侃时事 | 第42页 |
3.2.4 宣传营销 | 第42-44页 |
4. “X体”的流行原因分析 | 第44-55页 |
4.1 “X体”与模因论 | 第44-51页 |
4.1.1 基因型与表现型模因的“X体” | 第44-47页 |
4.1.2 模因“X体”的发展历程 | 第47-49页 |
4.1.3 强势模因与弱势模因的“X体” | 第49-51页 |
4.2 互联网媒介的推动 | 第51-53页 |
4.2.1 互联网促进“X体”的产生 | 第51-52页 |
4.2.2 互联网利于“X体”的传播 | 第52-53页 |
4.3 网民心理情绪的促发 | 第53-55页 |
4.3.1 求新求异与从众心理的中和 | 第53页 |
4.3.2 网民情绪的宣泄 | 第53-54页 |
4.3.3 游戏、娱乐心理的促使 | 第54-55页 |
5.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