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学教育及其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5页 |
一、研究的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7-9页 |
二、研究目的和价值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先秦——经学教育的萌芽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两汉——经学教育的诞生 | 第16-17页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经学教育的玄学化 | 第17-19页 |
第四节 唐代——经学教育的规范化 | 第19-20页 |
第五节 宋代——经学教育的理学化 | 第20-21页 |
第六节 元代——经学教育的多样化 | 第21-22页 |
第七节 明清——经学教育的发展与转型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中国古代经学教育的课程、教材和教法 | 第24-39页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经学教育的课程 | 第24-26页 |
一、经学教育的课程目标 | 第24-25页 |
(一) 为官致仕的功利目的 | 第24页 |
(二) 自身修养的德育目的 | 第24-25页 |
二、经学教育的课程作用 | 第25-26页 |
(一) 教育层面的作用 | 第25页 |
(二) 政治层面的作用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经学教育的教材 | 第26-33页 |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学教材 | 第26-28页 |
二、主流的经学教材——五经 | 第28-31页 |
三、重要的经学教材 | 第31-33页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经学教育的教法 | 第33-39页 |
一、经学教育的教学形式 | 第33-36页 |
(一) 明确的授受系统——师法和家法 | 第33-36页 |
(二) 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并重 | 第36页 |
二、经学教育的教学方法 | 第36-39页 |
(一) 因材施教 | 第36-37页 |
(二) 反复诵读 | 第37页 |
(三) 学、思、行并重 | 第37-38页 |
(四) 学术讨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中国古代经学教育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当代语文教学应回避的经学教育的问题 | 第39-40页 |
一、过多的注疏版本阻碍创造力的培养 | 第39页 |
二、僵化的章句教法束缚主体性的发展 | 第39-40页 |
三、单一的文化思想制约多元化的文化 | 第40页 |
第二节 当代语文教学应吸取的经学教育的经验 | 第40-47页 |
一、教学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的特点 | 第40-44页 |
(一) 重视道德教育,促进道德自觉 | 第40-41页 |
(二) 利用美育元素,创建美的课堂 | 第41-43页 |
(三) 开发课程资源,推进学科融合 | 第43-44页 |
二、教学方法体现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 | 第44-47页 |
(一) 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突破口,促进自主合作探究 | 第44页 |
(二) 以情境教学为突破口,促进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