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想象力教学策略研究--以民间文学选文为对象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 国外想象力教育教学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想象力教育教学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 文本分析法 | 第16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6-20页 |
(一) 想象力 | 第16-17页 |
(二) 想象力教学策略 | 第17页 |
(三) 民间文学选文 | 第17-20页 |
第一章 、想象力诗学理论 | 第20-33页 |
一、追求“美”的艺术想象力 | 第20-24页 |
(一) 刘勰的“神思”理论传统 | 第21-22页 |
(二) 现代艺术想象力理论 | 第22-24页 |
二、追求“善”的道德想象力 | 第24-26页 |
(一) 杜威的道德想象力理论 | 第24页 |
(二)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第24-26页 |
三、追求“器”的教育想象力 | 第26-33页 |
(一) 内涵:培养德育和美育关照下的创新性人才 | 第27-29页 |
(二) 载体:具有丰富想象力资源的民间文学选文 | 第29-30页 |
(三) 方法:基兰·伊根的认知工具理论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现实基础:缘事而发的想象力 | 第33-46页 |
一、现实的再现想象 | 第33-36页 |
(一) 传说:虚实交融的再现想象力 | 第33-35页 |
(二) 叙事诗:社会主题的再现想象力 | 第35-36页 |
二、现实的推测想象 | 第36-37页 |
(一) 神话:原始思维的推测想象力 | 第36-37页 |
三、基于“事”的想象力教学策略 | 第37-46页 |
(一) 现实感为中心,合理有效展开想象 | 第37-39页 |
(二) 改换知识背景,多元对比升级想象 | 第39-41页 |
(三) 指导反复朗读,逐层深入理解涵义 | 第41-43页 |
(四) 拓展极限经验,遨游民间广袤世界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情感中枢:率真而抒的想象力 | 第46-59页 |
一、率真的理想化想象 | 第46-51页 |
(一) 神话:神圣叙事的理想想象力 | 第47-48页 |
(二) 传说:典型传奇的理想想象力 | 第48-49页 |
(三) 诗歌:咏唱真情的理想想象力 | 第49-50页 |
(四) 故事:弃恶扬善的理想想象力 | 第50-51页 |
二、发乎“真”的想象力教学策略 | 第51-59页 |
(一) 适当升华文本,熏陶人文精神 | 第51-52页 |
(二) 教出“惊异感”,激发学生想象 | 第52-54页 |
(三) 营造文本画面,代入真情实感 | 第54-55页 |
(四) 树立榜样人物,继承传统美德 | 第55-59页 |
第四章 、诗性智慧:多元交融的想象力 | 第59-72页 |
一、多元的主体想象视角 | 第59-61页 |
(一) 传播者:娱乐慰藉的需要 | 第60页 |
(二) 教师:知识道德的教育 | 第60-61页 |
(三) 学生:民族文化的传承 | 第61页 |
二、多元的时空想象叙事 | 第61-63页 |
(一) 纵向历时的古今变迁 | 第62页 |
(二) 横向铺展的民间画卷 | 第62-63页 |
三、多元的修辞想象手法 | 第63-65页 |
(一) 寓言:象征说理的类比想象力 | 第63-64页 |
(二) 歌谣:譬喻出新的类比想象力 | 第64-65页 |
四、汇为“融”的想象力教学策略 | 第65-72页 |
(一) 实践文本细读,分析选文多重意蕴 | 第65-67页 |
(二) 初阶头脑风暴,开展故事讲述训练 | 第67-69页 |
(三) 进阶深度学习,充实想象力知识树 | 第69-70页 |
(四) 综合式:戏剧改编重演情节内容 | 第70-71页 |
(五) 探索式:田野调查拓展想象视域 | 第71-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