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22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 (一) 基于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现状的思考 | 第8页 |
| (二) 基于对科学教育领域相关研究学习的思考 | 第8-9页 |
| (三) 基于研究者自身学习经历及反思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 (一)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 (二) 已有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 (三) 已有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第17页 |
| (一) 猜想 | 第17页 |
| (二) 科学探究活动 | 第17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一) 进一步挖掘猜想对幼儿科学探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 (二) 以猜想为着眼点为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供指导作用 | 第18页 |
| 五、研究设计 | 第18-22页 |
| (一) 研究目的的确定 | 第18页 |
| (二) 研究内容的确立 | 第18-19页 |
| (三)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9-20页 |
| (四) 研究方法的设计 | 第20-22页 |
| 第1章 大班幼儿科学活动中猜想的调查 | 第22-36页 |
| 一、大班幼儿猜想的呈现载体 | 第22-25页 |
| (一) “光被遮挡形成影子” | 第22-23页 |
| (二) “地球引力吸引万物” | 第23页 |
| (三) “生命的起点” | 第23-25页 |
| 二、大班幼儿猜想的观察内容 | 第25-36页 |
| (一) 德弗里斯的光影水平猜想 | 第25-29页 |
| (二) “坐与站”的猜想 | 第29-32页 |
| (三) 生命的起点的猜想 | 第32-36页 |
| 第2章 大班幼儿猜想的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0页 |
| 一、大班幼儿猜想的基本特点 | 第36-37页 |
| (一) 生活经验的直接来源 | 第36页 |
| (二) 思维特征的拟人拟物 | 第36-37页 |
| (三) 抽象思维的调动影响 | 第37页 |
| (四) 猜想解释的因果限制 | 第37页 |
| 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 (一) 儿童自身心理特点 | 第37-38页 |
| (二) 日常生活积累的直接经验影响 | 第38页 |
| (三) 科学猜想内容所涵盖的概念特征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四) 说明性讲述能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第3章 大班幼儿猜想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 第40-46页 |
| 一、结论 | 第40-41页 |
| (一) 核心经验水平的高低与幼儿猜想质量相关 | 第40-41页 |
| (二) 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程度与幼儿猜想层次相关 | 第41页 |
| 二、讨论 | 第41-46页 |
| (一) 基于本研究对幼儿科学学习的思考 | 第42-44页 |
| (二) 基于本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44-46页 |
| 注释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