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基于信息化视角的中小学教材评价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论第9-16页
 一、选题缘由第9-10页
  (一) "好"教材是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重要前题第9页
  (二) 教材评价对于教材建设具有核心导向作用第9页
  (三) 当前教材评价研究的不足以及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的有待完善第9-10页
  (四) 个人兴趣以及"课程人"的职责所在第10页
 二、文献综述第10-14页
  (一) 研究现状第10-13页
  (二) 研究现状评析第13-14页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14页
  (二) 研究的意义第14页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4-16页
  (一) 研究的思路第14-15页
  (二) 研究的方法第15-16页
第一章 视角转换:教材评价的信息化要求第16-22页
 一、教材评价的本质与特征第16-18页
  (一) 教材第16-17页
  (二) 教材评价第17-18页
 二、教材评价的价值与功能第18-19页
 三、教材评价的视角与观点第19-22页
  (一) 教材评价的多元视角及其意义第19-20页
  (二) 信息化视角是当代教材评价的必然选择第20-22页
第二章 对象转移:传统教材到信息化教材的发展第22-31页
 一、传统教材的发展阶段及特点第22-24页
  (一) 教材发展的四个阶段第22-23页
  (二) 教材发展的历史规律与启示第23-24页
 二、信息化教材的发展及特点第24-31页
  (一) 教材性质——由立足教学资源偏向学习资源第24-25页
  (二) 教材功能——由服务教授向服务学习转变第25-27页
  (三) 教材结构——由单位体转向组合体第27-28页
  (四) 教材设计——由封闭性、静态化向开放性、动态化发展第28-31页
第三章 机制变更:信息化教材评价改革的内部机理第31-37页
 一、师生思维方式的改变第31-32页
  (一) 主质疑重反思第31页
  (二) 主分析重联系第31页
  (三) 主探究重创新第31-32页
 二、师生交流方式的改变第32页
  (一) 对话交流第32页
  (二) 合作互动第32页
 三、教材编写呈现方式的改变第32-34页
  (一) "教"材、"学"材的各自演变:单一到分流再到综合第32-33页
  (二) 三大转变第33-34页
 四、师生教材使用方式的改变第34-37页
  (一) 丰富的可选择性第34-35页
  (二) 交流的动态性第35页
  (三) 生成的创造性第35页
  (四) 开放的远程性第35-37页
第四章 规则重建:信息化教材评价标准的确立第37-44页
 一、原则与要求第37-38页
  (一) 目的性第37页
  (二) 科学性第37-38页
  (三) 动态性第38页
  (四) 可行性第38页
 二、维度和指标第38-44页
  (一) 重视信息获取和内容创生第39-40页
  (二) 注重情境创设和虚拟再现第40页
  (三) 提倡问题探究和自主创新第40-41页
  (四) 鼓励对话交流和协商讨论第41页
  (五) 实现自我反馈和智能管理第41-44页
结束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讨--以石柱县南宾中学为例
下一篇:中学课程改革内源式发展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