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2.1 学校归属感的研究概述 | 第12-14页 |
2.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2.3 自我和谐程度的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2.4 学校归属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自我和谐的研究 | 第17-18页 |
2.4.1 学校归属感与自我和谐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4.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自我和谐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2.4.3 学校归属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自我和谐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8页 |
3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3.1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3.1.1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3.1.2 实践意义 | 第19-20页 |
4 研究设计 | 第20-2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0页 |
4.3 研究取样 | 第20-21页 |
4.4 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4.4.1 学校归属感量表(PSSM中文版) | 第21页 |
4.4.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 | 第21-22页 |
4.4.3 自我和谐量表(SCCS) | 第22页 |
5 数据的处理结果与整理 | 第22-29页 |
5.1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22-24页 |
5.1.1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现状 | 第22-23页 |
5.1.2 不同性别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及其分维度上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23页 |
5.1.3 不同年级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及其分维度上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23-24页 |
5.1.4 不同住宿情况学生在学校归属感及其分维度上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24页 |
5.2 初中生家庭功能性现状及其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24-25页 |
5.2.1 初中生家庭功能性的现状 | 第24页 |
5.2.2 不同性别学生在家庭功能性得分上的差异分析 | 第24-25页 |
5.2.3 不同年级学生在家庭功能性得分上的差异分析 | 第25页 |
5.2.4 不同住宿情况学生在家庭功能性上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25页 |
5.3 初中生自我和谐发展水平现状及其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第25-27页 |
5.3.1 初中生自我和谐发展水平的现状 | 第25-26页 |
5.3.2 不同性别初中生在自我和谐上得分的差异分析 | 第26页 |
5.3.3 不同年级学生在自我和谐得分上的差异分析 | 第26-27页 |
5.3.4 不同住宿情况学生在自我和谐得分上的差异分析 | 第27页 |
5.4 学校归属感,家庭功能性,自我和谐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 | 第27-28页 |
5.5 学校归属感,家庭功能性预测自我和谐发展水平的回归分析 | 第28-29页 |
6 讨论 | 第29-34页 |
6.1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家庭功能性、自我和谐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6.1.1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6.1.2 初中生学校家庭功能性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6.1.3 初中生自我和谐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6.2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家庭功能性与自我和谐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33页 |
6.3 初中生学校归属感、家庭功能性、自我和谐发展水平的回归分析 | 第33-34页 |
7 结论 | 第34页 |
8 教育建议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