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关于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股权激励契约结构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关于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 第15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本文框架 | 第16-18页 |
2 股权激励理论概述 | 第18-25页 |
2.1 股权激励的含义 | 第18-19页 |
2.1.1 股权激励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股权激励的意义 | 第18-19页 |
2.2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1 考核指标 | 第19页 |
2.2.2 资本市场 | 第19-20页 |
2.2.3 公司治理结构 | 第20页 |
2.3 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 | 第20-22页 |
2.3.1 股票期权 | 第20-21页 |
2.3.2 限制性股票 | 第21-22页 |
2.3.3 股票增值权 | 第22页 |
2.4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3页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页 |
2.4.3 激励理论 | 第23-25页 |
3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效果 | 第25-35页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5页 |
3.1.2 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情况 | 第25页 |
3.1.3 公司治理 | 第25-26页 |
3.2 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介绍 | 第26-31页 |
3.2.1 第一套股权激励方案 | 第26-27页 |
3.2.2 第二套股权激励方案 | 第27-28页 |
3.2.3 第三套股权激励方案 | 第28-29页 |
3.2.4 第四套股权激励方案 | 第29-30页 |
3.2.5 历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的比较 | 第30-31页 |
3.3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 | 第31-35页 |
3.3.1 上海家化实施股权激励后的市场反应 | 第31-33页 |
3.3.2 上海家化实施股权激励后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 第33-35页 |
4 上海家化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5-44页 |
4.1 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 第35-39页 |
4.1.1 预留股份不足 | 第35页 |
4.1.2 有效期限较短 | 第35-36页 |
4.1.3 行权价格不合理 | 第36页 |
4.1.4 绩效考核缺乏有效性 | 第36-38页 |
4.1.5 股权激励方案有失公正 | 第38-39页 |
4.2 股权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4.2.1 公司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 第39页 |
4.2.2 有效期较长会加大行权难度 | 第39页 |
4.2.3 忽视行业的发展趋势 | 第39-41页 |
4.2.4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 第41-42页 |
4.2.5 国内股票市场缺乏有效性 | 第42页 |
4.2.6 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 | 第42-44页 |
5 优化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的建议 | 第44-48页 |
5.1 改善上海家化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 | 第44-45页 |
5.1.1 扩大预留股份 | 第44页 |
5.1.2 延长股权激励的有效期 | 第44页 |
5.1.3 引入以EVA为基础的绩效考核体系 | 第44-45页 |
5.1.4 引入指数化期权 | 第45页 |
5.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45-46页 |
5.2.1 严格规定独立董事的任职条件 | 第45-46页 |
5.2.2 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 | 第46页 |
5.2.3 扩大独立董事的职权 | 第46页 |
5.3 加强对股权激励制度的监督 | 第46-48页 |
5.3.1 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责 | 第46-47页 |
5.3.2 加强外部的监督 | 第47页 |
5.3.3 强化内部员工的监督意识 | 第47-48页 |
6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