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论文

基于竖向空间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设计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轨道交通建设发展演变第13-14页
        1.1.2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发展趋势第14-15页
    1.2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第15-18页
        1.2.1 对研究对象的限定第15-16页
        1.2.2 相关概念第16-18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19页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9-23页
        1.5.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2 研究框架第20-23页
2 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发展演变与一体化概述第23-31页
    2.1 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第23-25页
        2.1.1 中介空间理论第23页
        2.1.2 城市建筑一体化理论第23-24页
        2.1.3 紧凑城市理论第24-25页
    2.2 国内外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一体化研究动态第25-30页
        2.2.1 国外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一体化研究动态第25-27页
        2.2.2 国内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一体化研究动态第27-30页
    2.3 我国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存在的问题第30页
    2.4 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的一体化发展趋势第30-31页
3 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设计要素第31-49页
    3.1 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空间特性第31-33页
        3.1.1 多义性第31页
        3.1.2 连续性第31页
        3.1.3 模糊性第31-32页
        3.1.4 非物质性第32-33页
    3.2 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的基本要素第33-34页
        3.2.1 边界第33页
        3.2.2 节点第33-34页
        3.2.3 区域第34页
        3.2.4 标志物第34页
    3.3 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类型第34-39页
        3.3.1 节点型过渡空间第34-35页
        3.3.2 线状过渡空间第35-36页
        3.3.3 面状过渡空间第36-38页
        3.3.4 复合型过渡空间第38-39页
    3.4 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的连接方式第39-44页
        3.4.1 串联式第40页
        3.4.2 并联式第40-41页
        3.4.3 复合式第41-42页
        3.4.4 层叠式第42-43页
        3.4.5 围合式第43页
        3.4.6 跨越式第43-44页
    3.5 影响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因素第44-49页
        3.5.1 使用者的行为特征第44-45页
        3.5.2 人行流线第45-46页
        3.5.3 标识设计第46-49页
4 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设计案例分析第49-81页
    4.1 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演变第49-57页
        4.1.1 大阪站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演变第49-52页
        4.1.2 京都站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过渡空间设计第52-54页
        4.1.3 涩谷站轨道交通综合体的过渡空间分析第54-57页
    4.2 过渡空间对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功能的衔接第57-64页
        4.2.1 大阪站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对功能的衔接第57-59页
        4.2.2 京都站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对功能的衔接第59-62页
        4.2.3 涩谷站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对功能的衔接第62-64页
    4.3 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空间组织第64-68页
        4.3.1 大阪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空间组织分析第64-66页
        4.3.2 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空间组织分析第66-67页
        4.3.3 涩谷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空间组织分析第67-68页
    4.4 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的流线组织第68-72页
        4.4.1 大阪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流线组织分析第68-69页
        4.4.2 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流线组织分析第69-70页
        4.4.3 涩谷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流线组织分析第70-72页
    4.5 日本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环境分析第72-75页
        4.5.1 大阪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环境分析第72-74页
        4.5.2 京都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环境分析第74页
        4.5.3 涩谷站综合体过渡空间的环境分析第74-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81页
5 基于竖向空间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综合体过渡空间设计第81-111页
    5.1 过渡空间的空间组织一体化设计第81-87页
        5.1.1 节点过渡空间的一体化第81-83页
        5.1.2 线状过渡空间的一体化第83-84页
        5.1.3 面状过渡空间的一体化第84-87页
    5.2 过渡空间的流线组织一体化设计第87-98页
        5.2.1 过渡空间的通行尺度与通行方式第87-90页
        5.2.2 过渡空间的水平流线组织第90-91页
        5.2.3 过渡空间的分层流线组织第91-97页
        5.2.4 过渡空间的复合流线设计第97-98页
    5.3 过渡空间的功能一体化设计第98-105页
        5.3.1 过渡空间与综合体的功能配置第98-100页
        5.3.2 过渡空间功能的复合与衍生第100-105页
    5.4 过渡空间的环境一体化设计第105-111页
        5.4.1 过渡空间的标识一体化设计第105-108页
        5.4.2 过渡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第108页
        5.4.3 过渡空间的个性化表达第108-111页
6 设计实践——厦门城市广场轨道交通综合体设计第111-121页
    6.1 项目概况第111-113页
        6.1.1 项目背景第111页
        6.1.2 区位分析第111-112页
        6.1.3 基地分析第112-113页
    6.2 项目调研第113-117页
        6.2.1 设计前提与要求第113-115页
        6.2.2 土地开发强度要求第115页
        6.2.3 功能定位及业态开发模式分析第115-117页
    6.3 过渡空间设计第117-118页
    6.4 方案设计第118-120页
    6.5 项目深化与后续研究第120-12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5页
作者简历第125-12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地方税体系主体税种选择研究
下一篇:上海家化股权激励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