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教学法与教学组织论文

初中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研究--以“泥石流”议题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前言第10-16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二) 相关概念的鉴定第12-13页
  1. 社会性科学议题第12-13页
  2. 非形式推理第13页
 (三)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第13-14页
 (四) 研究方法第14-16页
  1. 文献探讨法第14页
  2. 实验研究法第14-15页
  3. 调查法第15-16页
一、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研究第16-36页
 (一) SSI的含义及SSI教学产生的背景第16-18页
  1.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含义第16-17页
  2. 社会性科学议题产生的背景第17-18页
 (二) 社会性科学议题之相关研究第18-25页
  1. 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素养及科学本质的理解第19-21页
  2. 社会性科学议题与非形式推理第21-22页
  3. 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教学第22-23页
  4. 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伦理观第23-24页
  5. 社会性科学议题与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第24-25页
 (三)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类别与选择第25-28页
  1.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类别第25-27页
  2.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选择第27-28页
 (四) 非形式推理第28-36页
  1. 非形式推理的表征形式第29-30页
  2. 影响非形式推理的因素第30-32页
  3. 非形式推理的模式第32-34页
  4. 对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评价第34-36页
二、理论基础第36-40页
 (一) 建构论第36-37页
 (二) 对话教学理论第37-38页
 (三) 非形式逻辑学第38-40页
三、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实证研究第40-66页
 (一) 研究对象与限制第40页
  1. 研究对象第40页
  2. 研究限制第40页
 (二) 研究工具第40-45页
  1. "泥石流"议题涉及的"土地开发"推理问卷第40-41页
  2. "泥石流"议题的相关知识问卷第41-42页
  3. 非形式推理能力的评价标准第42-44页
  4.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回馈问卷第44页
  5. 其他工具第44-45页
 (三)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第45-62页
  1.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模式第45-49页
  2.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教学策略第49-52页
  3.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实施第52-62页
 (四) 研究资料处理与分析第62-66页
  1. 泥石流议题知识问卷的处理与分析第63页
  2. 学生所绘思维导图的处理和分析第63页
  3. 学生非形式推理模式的类型分析第63-64页
  4. 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分析第64页
  5. 学生学业成就与非形式推理能力间的关系的处理与分析第64-65页
  6. 学生对于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态度问卷的处理与分析第65-66页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第66-84页
 (一) 学生对泥石流议题知识认识变化情形的分析第66-72页
  1. 学生对泥石流议题知识各维度的认知变化情形分析第66-68页
  2. 学生对泥石流议题知识单题的认知变化情形分析第68-72页
 (二) 学生对与议题相关的科学概念的认知变化情形第72-74页
  1. 议题教学前学生对议题相关科学概念的认知情形第72-73页
  2. 议题教学后学生对议题相关科学概念的认识情形第73-74页
 (三) 面对"土地开发"议题时学生所呈现的非形式推理模式分析第74-75页
  1. 非形式推理模式的归类第74-75页
  2. 前后测中非形式推理模式的比较第75页
 (四) 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变化情形分析第75-79页
  1. 议题教学前后学生的非形式推理分数统计及变化情形分析第77-78页
  2. 对三组人员的推理分数变化情形具体分析第78-79页
 (五) 学生学业成就与其非形式推理能力间的关系分析第79-81页
  1. 科学成绩与非形式推理能力间的关系第79-80页
  2. 语文成绩与非形式推理能力间的关系第80-81页
 (六) 学生对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学习态度分析第81-84页
  1. 议题教学回馈问卷总体分析第81-82页
  2. 议题教学回馈问卷的单题结果分析第82-84页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第84-86页
 (一) 研究结论第84-85页
 (二) 研究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1页
附录第91-113页
 附录1 "泥石流的发生"教学方案第91-96页
 附录2 自编泥石流教材第96-98页
 附录3 关于"土地开发"的推理问卷第98-101页
 附录4 泥石流议题知识试测问卷第101-104页
 附录5 泥石流议题知识正式问卷第104-107页
 附录6 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回馈问卷第107-108页
 附录7 泥石流议题短文写作学习单第108-109页
 附录8 "保护原始森林,不作土地开发"辩论赛发言记录单第109-111页
 附录9 非形式推理模式统计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物学新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下一篇:农村初中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成长风险研究--以鲁西南T市为例